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 实习生 聂希子】提到瑞士,人们的脑海中往往浮现出连绵不绝的阿尔卑斯雪山;而在中国西南腹地,贵州同样以其壮阔的山地奇观闻名于世。如今,这两个相隔万里的胜地正在经历一场美丽邂逅,催化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近日,酒店及泛服务业教育、商业教育机构EHL(EHL酒店管理商学院,EHL Hospitality Business School,简称“EHL”)与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旅集团”)战略合作迈入深水区,继2024年联手打造“中国西部文旅人才培训中心”后,进一步将触角延伸至旅游全产业链。从人才培育到产品开发,从服务标准确立到品牌体系建设,双方正试图联手破解中国文旅产业的一道共性难题:如何让坐拥金山的“资源型目的地”,转型为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服务驱动型目的地”。
EHL集团大中华区首席董事封官禄在接受专访时,详细拆解了这场跨国合作背后的战略考量、人才布局与文化愿景。
融合“观光”与“体验”文旅链条,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黄小西,吃晚饭”——这是贵州旅游的经典推介词,巧妙串起了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和梵净山六大顶级旅游景区。
“世界喀斯特,雄伟多元在中国,中国喀斯特,壮美多彩在贵州”。在这座“喀斯特博物馆”,相关地貌的出露区域占全省面积的73%,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类型很全面。峰林、石林,峡谷、盲谷,溶洞、天坑……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应有尽有。
然而,长期以来,贵州旅游仍以“观光游”模式为主导,景点往往充当打卡背景,游客的住宿、交通、游览、餐饮、购物等环节相对割裂,缺乏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旅游经济的整体效能未能充分释放。

黄果树瀑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打通配套服务之间的壁垒,EHL与贵旅集团将合作的第一个切口放在了 “小车小团”高端旅游产品上。据介绍,“小车小团”是以家庭或朋友等非陌生人成团,自驾或包车,由旅行社安排吃、住、娱等其他方面的旅游模式,凭借个性化、便捷性、体验感强等特点,正成为当下入黔游客实现快行慢游和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通过一辆辆穿梭的“小车”,景区、酒店、餐饮等旅游资源被物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移动的服务闭环。在此过程中,EHL作为全程顾问,深度参与了从服务流程设计、文化理念构建到司机培养方案的系统性规划。
除了“线”的连接,更有“点”的升级。合作中,双方对标瑞士成熟的山地旅游模式,试图改变贵州景区单一的观光属性。
封官禄以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少女峰为例指出,该区域不仅拥有“登山小火车赏雪”的传统观光名片,更布局了滑翔机、山地小车、滑轮索道等丰富的运动项目,实现了“静态观光”与“动态体验”的完美融合。借鉴这一成熟模式,EHL正协助贵旅集团挖掘贵州山地资源的深层价值,计划在花江峡谷大桥及加榜梯田等地引入缆车、观光小火车等特色项目,将这些地标打造成集自然观光与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助力贵州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瑞士少女峰下的观光小火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构筑“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注入长效造血机能
作为全球泛服务业教育的执牛耳者,EHL最核心的资产便是其历经百年沉淀的教育体系。此次合作中,EHL为贵州量身定制了一套“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塔尖,是针对集团高层的战略赋能。EHL为贵旅集团及其旗下酒店产业的所有高管提供了涵盖文旅规划、酒店筹建、数字化营销等领域的定制化课程,帮助决策层建立国际化视野和顶层设计思维 。
在塔身,是对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的全力培养。封官禄介绍,他们选拔了一批富有潜力的年轻中层经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全英文闭门集训。这些学员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授课技巧,从而能够“在后期把一些瑞士的先进知识带回国内集团,成为企业内部的内训师”,实现知识的裂变传播 。
而支撑这一庞大体系的最坚实塔基,则是计划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的实验中心。该中心主要面向酒店初中级一线员工及中层管理者,将全盘沿用EHL的成熟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从课堂理论到酒店实景演练的完整链条,让一线人才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完成技能的内化与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人才体系并非对瑞士标准的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数字化改良。封官禄坦言,虽然欧洲在服务理论上领先,但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上,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无纸化支付带来泛服务管理行业的迭代升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在无纸化支付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更深刻改变了泛服务管理行业的运营管理与人员配置逻辑,岗位对员工数字化素养的要求显著增加。”他指出,未来的课程将探讨如何在中国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下保持服务的温度与品质,而这本身也是EHL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创新探索 。
国际经验赋能民族灵魂,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在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外,贵州还拥有丰富的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在将国际标准引入区域旅游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标准化服务是否会稀释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对此,封官禄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服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的标准化服务,二是高端的定制化服务。”他解释道,前者一般强调效率和去差异化,后者则必须依赖于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
然而,封官禄直言,过去国内许多所谓的民俗村往往囿于“地产思维”,形式大于内容。他以夏威夷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为例,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贵州文旅新形态——一种类主题乐园式的沉浸体验。“在这个构想中,民俗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看跳舞、喝碗酒’,而是像迪士尼或环球影城一样,拥有经过整体设计和精心规划的互动环节及游玩线路。”这种设计能让游客在一天内深入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从而真正实现从“看景”到“入戏”的转变。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这场合作绝非仅仅是国际经验的“引进来”,同样蕴含着贵州文化“走出去”的雄心。其中,美食是最接地气的文化载体。
“我们认为,以酸汤鱼、黄牛肉为代表的贵州菜系独具特色,具备极高的国际推广潜质。”封官禄透露,双方正在筹划一项“输出计划”——在EHL瑞士校园定期举办“贵州文化周”,将地道的黔山风味搬上国际餐桌。
鉴于EHL的学生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且多为未来的泛服务业中坚力量,这种舌尖上的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穿透力。“通过餐饮这一通用语言进行互动,能让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贵州,进而激发他们实地探访的兴趣。”

贵州美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小车小团”的细节打磨,到全产业链的人才造血,再到当地文化的深入挖掘,EHL与贵旅集团的携手合作正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现代化样本。当喀斯特山脉的壮美遇见阿尔卑斯式的匠心,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轮廓已然清晰。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跨越,更是服务哲学和人文交流的共鸣,标志贵州旅游正从单纯的视觉震撼走向深度的心灵栖居,演绎着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