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前后,当北方一个个旅游城市逐渐进入淡季时,黄海之滨的青岛,正迎来新的冬日旅游季。每年冬天,超过10万只海鸥云集这里,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王万波手里拿着喇叭,在长长的栈桥上巡查,关注着每一位游客的动态,不断提醒游客,不要把身体倾斜到栈桥外,不要在礁石上玩耍……
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王万波熟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沙滩。随着青岛冬日旅游季开启,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这里,让这北方城市的冬季更加热闹,也让王万波变得更忙了。

每年入冬,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栈桥附近,会云集数十万只海鸥,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受访者供图
足球经济
赛场内外新的“经济圈”
冬日的球场上,海风有些硬,穿着羽绒服的家长和教练们,在球场边上大声鼓励着场上的队员,14岁的刘思琪一身球衣,在场上跑动着,青岛市市长杯足球联赛,这个举办了36届的比赛,已经成了当地的传统赛事,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参加,也吸引着众多各地的游客。
踢足球,是青岛这座城市中许多孩子的梦想。今年刚五年级的刘歆然,已经练了五年足球,她的父亲是足球运动员,刘歆然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在球场上玩耍,上小学后,顺理成章成了一名“足球小将”,五年中,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球场上练习,到如今,已经去过许多地方参赛。在青岛,像这样可以正式参加比赛的孩子,至少有7000名,还有更多的后备力量,不断为这座城市的足球事业提供力量,青岛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青少年体育部负责人刘鹏介绍,在青岛全中小学,有各层次足球队2万余支,带动30万名学生常年踢球,全市建设市级足球特色学校456所,约占全市学校总数的五分之二。其中,有国家级特色学校296所,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11月21日,青岛一座体育场,五年级的刘歆然和同学一起练球。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再过一段时间,刘思琪就要参加山东省足球队的选拔了,意味着她的比赛和训练会更艰苦,但人也更坚定。2024年,青岛启动实施校园足球人才“631”计划,遴选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作为试点学校,分别组建足球特色班,面向全市招生,为足球人才提供了连贯且系统的培养路径。为刘思琪这样的孩子,提供了更加长远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刘思琪住在青岛黄岛,也在那里上学,许多时候,要跨海参加训练和比赛,有时候父亲会开车送她,有时候自己搭车,往来数个小时,没有手机,没有更多现代娱乐的工具,但一路有海风相伴,头顶有海鸥盘旋,她喜欢这样的生活。
火热的赛事,带来了城市旅游和消费的新模式,比赛日期间,球场外的足球主题展览、民间艺术表演轮番上演,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同样精彩,跨区旅游,跨城社交,在赛场内外形成了新的“经济圈”,而这些行业的繁荣,同样也为本地体育运动兴盛带来了新的助力,在青岛,众多体育运动愈发兴盛,也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就在刚刚闭幕的全运会上,青岛运动员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29个大项,共获26金14银19铜,成绩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海岸新来客
追鸥逐浪的梦幻之旅
一条海岸线,王万波走了三十年。王万波供职于青岛滨海景区,这里有一座清代建立的栈桥,在民国时代,就成了当地知名的景点,近几年,栈桥迎来了一群新的游客,冬季看海鸥的人。
从几年前开始,越来越多的海鸥云集于栈桥附近,最开始,周边的市民会带着面包、馒头、油条等,自发来海边喂海鸥,渐渐地,这里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海鸥,也开始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形成了新的冬季风景线。
每天早晨七八点,王万波和同事们到达栈桥,一栋两层的小木房子,是他们办公的地点,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在海岸线的各处。检查岸边的栏杆,提醒游客远离礁石、帮助游客寻找失物……冲锋舟、大喇叭、救生衣是他们日常的工作用具。

海鸥成群结队汇聚而来,环绕在栈桥周围。 受访者供图
为游客捞手机,是他们工作中最多遇到的事情,在海边喂海鸥的人们,常常会因为身体倾斜,而使口袋里的手机掉进海里,也有游客误把手机当食物扔向海鸥。每一次有游客掉了手机,他们都会下海寻找,多数时候,当时就能捞回,但也有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遇到过一周后找到的,”王万波说,“捞得多了,我们也发现,现在的许多手机,防水真的做得很好,有些表面都有锈蚀了,但还能打开。”
在青岛,冬季到来的海鸥,主要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海鸥,在长时间的喂食中,这些海鸥和人类更加亲近,也熟悉人类的活动,每当游客聚集,海鸥们也会成群结队汇聚而来,环绕在栈桥周围,一直到傍晚游人散去。
王万波发现,近几年,来这里的海鸥越来越多了,许多非西伯利亚的海鸥也会来到这里,他们曾经发现过来自德国的海鸥。不知道是游人变多吸引了更多海鸥,还是海鸥变多吸引了更多游客,但那些栈桥上摩肩接踵的游人,海面上翔集聚散的飞鸟,共同组成了海岸线上的冬日风景,对王万波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更加热闹和忙碌的冬天。
老城新故事
老字号重生的老街区
从青岛站到王万波工作的栈桥,步行只有几分钟路程,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下了高铁,可以直接拉着行李箱走到栈桥上,看海鸥。之后从海岸离开,步行到火车站,继续往另一个方向走,同样几分钟的路程后,一片古老而时尚的街区迎面而来。
这是一片中西结合的街区,以青岛中山路为中心,周边分布着大片欧式小洋楼和类似北方四合院的中式“里院”,这是青岛这座城市百年沧桑的历史印记。
党峻曦是这片老城区重生的亲历者之一。2022年2月,他从北京到青岛,那时候,老城区还是一片工地,那一年的春天,特别冷,但工地上一片火热,老旧的城区,正在重新整理和活化。党峻曦发现,这里有许多老字号的建筑,但不少已经衰落多年,有些甚至关闭超过半个世纪。
中山路是青岛老字号汇聚之地,“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这句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是当年滨海商业繁盛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流转,许多老字号勉力经营,或者消失在这片老城区中。
党峻曦决定留下,他供职于一家北京的文化企业,参与了整个中山路重整焕新的历程,“在青岛,我们发现,这里有很多特殊的优势,比如许多老字号的建筑还在,匾额、对联、产品等,也都传承有序,都是优质的文化资源。”

11月20日晚,青岛中山路上,时隔七十年后再次开张的顺兴楼灯火通明。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创立于1912年的顺兴楼,是一家百年鲁菜老店,这里曾经是名流云集之地,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众多民国大师曾在这里流连,留下了无数传说。上世纪50年代,顺兴楼关闭,一直没有重启。这家老店,也是党峻曦参与改造与重生的老字号之一。
2025年中秋,关闭70年的顺兴楼重新开业,新开业的顺兴楼,不仅是一家餐馆,更融合了鲁菜博物馆、老字号历史、酒店等新的业态。“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可以让本地市民经常来,游客可以留得下的产业,而其中,文化是根基,一座楼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是本地居民儿时的记忆,游客体验青岛历史文化的场所。”党峻曦说。
产业新模样
传统资源与新模式的融合
在整个中山路,像顺兴楼这样的老字号还有许多,在即墨路周边,重新开张的瑞蚨祥,原建筑的清水墙面、山墙弧线,以及青砖墙上百年前的雕花痕迹仍依稀可见,“前店后厂”的传统依然保留。始创于1906年的英记楼,历经辉煌与沉寂之后,再次重生,68层酥皮的鸭尾酥重现青岛市民的餐桌。还有高家糖球、玉柱花饽饽、劈柴院锅贴等20多家老字号入驻。而在中山路,春和楼、海滨食品、天真摄影等9家老字号在此扎根。
当城市更新融合文旅新产业,老字号连接起历史文脉与现代商业文明,一种“新旧共生”的有机生态,正在青岛这个古老城市中建立起来。
不仅老街区,在整个青岛,文体旅等传统资源和产业,正在和新的产业形态融合一体。“我们一直在思考,文旅产业的新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喜欢的又是什么?”青岛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郭继超说。

青岛沿海一线,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受访者供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旅游业态也在快速变化,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旅游模式,美景与美食的旅游内容,越来越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互联网时代,可能一个小的故事、一处原本不起眼的建筑,忽然就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点,他们追逐而来,但能够让他们留下,还需要许多真正有内容的场景和项目。”
郭继超从事文旅产业多年,她发现,在旅游的人群中,年轻人正在变得更多,“我们测算过,90后,95后甚至00后,正在变得更多,而且模式也不一样,组团游变少,年轻人崇尚自由的行程,喜欢沉浸式的新模式,更青睐于情绪价值的体验。”
为此,青岛市着重布局更多体验式的文旅项目和线路,“比如我们打造了婚恋甜蜜之旅,挖掘更多适合情侣体验的项目,联合民政部门推动婚姻登记进景区。比如我们打造了亲子海洋研学,依托青岛独一无二的海洋资源,海洋科研力量等,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海洋体验。另外还联动体育赛事、演唱会经济、银发旅游等,推出‘票根经济联盟’优惠和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新业态。”
消费新场景
用一张票根游遍古今
在青岛观海鸥,不只有栈桥一个去处,事实上,当地打造了多种追鸥逐浪的项目,比如跟着游轮纵览大海,与海鸥近距离接触,当地一家旅游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该企业打造的追鸥逐浪航线,从充满现代感的青岛东部出发,一路经过新城区、老城区,可以在海上穿越百年时光,又与天地自然相融合,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乘坐游轮,观海、观鸥,观城市变迁。

入冬后,游客乘坐游艇,在海上经过新老城区,一路海鸥相随。 受访者供图
当新的业态融入城市,一座老牌的文旅城市,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2025年11月6日,青岛市启动“山海冬韵·鸥遇青岛”冬季文旅系列活动,推出“十大精品线路、十大主题活动、十大消费新场景、十大网红打卡地”。同时,青岛市市南区连续两年举办“海鸥季”,以海鸥IP作为冬季文旅的撬动点,推出系列文旅活动,构建“海鸥+文旅”的生态体系。而就在半个月前,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多部门推出以“票根”为纽带的文旅融合创新举措,通过组织成立“票根经济商家联盟”,以一张票根打通文旅消费链条。
记者了解到,2025年,青岛大型演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10月,已举办29场大型演出,累计售票64万张,实现票房收入4.7亿元。还有5场大型演出正在筹备之中。
大型文化演出汇聚了众多观众,但如何才能让这些观众真正留在青岛,让演出经济和新的城市文体、消费新业态融为一体?“一张票根”联通众多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据悉,首批参与者已有110家成员单位,其中景区30家、星级酒店33家、文博场所11家、餐饮企业16家、连锁酒店1家、其他商家19家,参与优惠门店总数达280家。联盟成员单位为持票游客提供门票减免、住宿折扣、餐饮优惠等多重权益。为了确保优惠落到实处,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各成员单位均公布了咨询服务电话。
“我们策划了六大主题线路,让观看演出的观众,跟着演出去旅行,”郭继超介绍,“接下来,我们还将把票根经济商家联盟规模扩大至300家以上,探索在各大交通枢纽建立青岛文旅票根经济服务站。持续培养甜蜜经济、康旅经济、研学经济等,让整个城市的文化、体育、自然资源等联动一体,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消费场景。”
一张小小的票根,连通着一座城市的脉动。当演出散场,漫步于城市的人们,或许会在海边偶遇拿着喇叭帮助游客的王万波,和他聊聊海鸥,也或许会走进体育馆,看刘思琪和同伴们挥汗如雨,奔跑在绿茵场上,也或许会选一家老字号,品尝非遗美食百年传承的手艺。还有更多的场景,比如皮划艇、摩托艇、桨板、海岸赛艇、沙滩排球等海上赛事,比如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烟火与创新
海风中的灌汤包与汉堡节
海边的冬日清晨,比内陆更冷一些,但在中山路附近,一大早就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品味当地特色早餐。
徐卫青是当地一家非遗美食“海鲜灌汤包”门店的店长,她是青岛本地人,如今管理着老街的几家店。每天早晨五六点,店里就要开始准备食材,徐卫青也和店员们一起准备,墨鱼、安康鱼、对虾等各种新鲜的海鲜,做成各式各样的灌汤包,和南方的灌汤包不同,这里的包子,保留着胶东包子最显著的特点,个儿大,每个包子都有成年人拳头大小,一笼五六个包子,包含各种海鲜风味,价格却不高。

非遗美食“海鲜灌汤包”门店。受访者供图
徐卫青曾经自己创业,后来到这里做店长,从原本市区的店,搬到了这家位于老城区的店里,面对的客人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前在市区,基本上是本地居民来得多,而到了老城区,除了本地居民,还有很多游客。不一样的是,本地居民大多了解这里,所以来了以后直接点,但很多游客第一次来,对店里的各种食品不了解,许多时候都要一点点解释。比如我们的包子一般都比较大,但有些游客会觉得灌汤包应该很小,所以点了很多,我们会劝说,等他们真的见到了,就会发现,即便点得少,有时候还是吃不完。”
灌汤包店在“里院”,这里的底层商铺与上层住宅结合,院落布局呈现“口、日、凸、目、回”等多样化形态。以前,这里曾是老旧的居民区,随着街区的改造升级,这里的人们,也迎来新的产业。
年轻的美食博主李晨笑,在2025年的夏天,青岛的海边,发起了一场影响全国的“汉堡节”,来自哈尔滨的硬汉plus,来自长沙的鹅肝冰激凌堡,来自郑州的荆芥星鳗堡,以及青岛本土的鲜海胆瀑布和牛堡、焦糖鹅肝堡等众多形态和口味不同的汉堡,汇聚在满是游艇的海湾里,尤其是夜间,在滨海的灯光秀里,海风的气息中,都弥漫着汉堡的香气。
还有许多的人,在这个古老又崭新的城市,这个历史厚重又开放包容的城市,经历着城市更新中一点一滴的变化,体验新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高静 校对 贾宁
上一篇:黄山入境游的“三重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