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还是利器?奇富科技的AI风控到底为谁服务?
创始人
2025-11-24 10:15:26
0

作为已完成从360借条到奇富借条品牌升级的金融科技平台,奇富科技已与全国159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拥有超过2.4亿注册用户。而在2024年至2025年间,奇富科技就因多次因违规催收、数据滥用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公司高管频频对外“喊话”却难掩战略焦虑的现实困境。

增长与风险并存,成为奇富科技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这一表现,与同期蚂蚁集团凭借风控技术与全球化布局持续优化营收结构、腾讯金融科技依托社交生态与支付场景实现用户粘性倍增、京东科技深耕供应链金融形成差异化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奇富科技的增长,仍高度依赖传统信贷撮合与流量分发模式,而非基于技术壁垒或生态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集体“去杠杆、强合规”的今天,奇富科技的“规模故事”显得格外脆弱。

尽管创始人周鸿祎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科技驱动金融”、“安全是核心基因”,但在竞争对手已构建起技术、场景、数据、品牌四维生态的对照下,奇富科技的“风控根基”显得既有效,又危险。

重规模、轻内功

奇富科技的核心业务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它旗下的360借条这类贷款产品。不过,业务跑得快,问题也来得猛,尤其是催收这一块,乱象频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光是跟“360借条”相关的投诉就有将近3.8万条,大多数都指向暴力催收和用户信息泄露。

有不少用户反映,一旦贷款逾期没还上,不光自己会接到催收电话,连家人、朋友甚至单位领导都会被打扰。如果公司不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用户的不满只会越积越多,投诉量也会持续攀升。

更值得留意的是,在快速做大规模的背后,奇富科技几次被媒体曝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风控模型太依赖外部数据”,以及“用户隐私保护存在漏洞”。尽管公司一直强调自己有一套“AI驱动的全流程风控系统”,但实际操作中,合规风险仍然防不胜防。对一家靠“安全”起家的公司来说,这类问题不仅伤品牌,更直接动摇大家对它核心能力的信心。

说到底,这些都不是表面上“合规没做到位”那么简单,更深层来看,其实是奇富科技在“冲规模”和“控风险”之间没有把握好平衡。在真正关乎用户信任和业务长期发展的环节,比如风控能力、数据安全、用户体验这些方面,投入还远远不够扎实,整体来看,多少有点“重扩张、轻内功”了。

后“红衣大叔”时代

奇富科技的创始人周鸿祎,一直以来以“安全卫士”形象深入人心。其在360时代建立的“免费安全”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也为奇富科技的流量获客奠定了基础。

然而,2023年8月,周鸿祎突然卸任奇富科技董事会主席,仅保留12.23%股权。这意味着,周鸿祎在法律和运营层面与公司日常管理进行了切割,但其作为主要股东的利益关联依然存在。他本人在后续的公开场合中,也明确表示奇富科技“不是我的公司”,进一步试图理清个人与公司的界限。

事实上,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国内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受到监管约谈,甚至遭遇严厉处罚。周鸿祎的撤退,或许预示着奇富科技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监管挑战,特别是在催收方式、用户隐私保护、信贷模式合规性等方面。周鸿祎的这一决定,不禁让投资者对奇富科技的长期发展前景产生担忧。

现在,资本市场对奇富科技讲的“科技故事”也越来越谨慎。 投资人不再只看你用户涨不涨,更关注你是否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能否在强监管环境下保持合规运营,以及战略路径是否清晰稳定。奇富科技在“后周鸿祎”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奇富科技不能尽快从“违规被罚”的负面事件中走出来,重建市场和用户的信任,那它在估值逻辑和融资能力上,可能还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巨头蚕食的战场

如今的国内金融科技行业,早就不是那个光靠流量分发就能“躺着赚钱”的年代了。不同类型的玩家,都在根据自家的资源和基因,从技术、场景、生态、合规这些方面,一步步建起自己的护城河。某种程度上,他们正从不同方向,对奇富科技形成一种“玩法不一样”的压制。

比如像蚂蚁集团这样的“技术生态派”。经历监管调整之后,更坚定地走“科技赋能”路线,风控系统“蚁盾”、区块链平台“蚂蚁链”这些技术,都已经输出给了不少金融机构。而且,蚂蚁在全球支付、绿色金融、数字普惠这些领域的布局,也让它无论在政策支持还是品牌形象上都占据了高地。

再来看腾讯金融科技这样的“场景深耕派”。靠着微信支付、小程序、企业微信这些超级入口,搭建起一个“社交+金融”的闭环生态。虽然它的信贷业务不像奇富那样激进,但用户粘性特别高,拉新成本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腾讯不做简单的“流量转手生意”,而是扎进场景里做深做透,这是奇富很难模仿的优势。

还有京东科技这种“供应链金融派”。依托自家的电商生态,把金融服务嵌入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条链路里,风控更精准,资产质量也更高。京东科技并不在“红海市场”里和奇富拼价格,反而是在“蓝海领域”把产业做深做透。

对奇富科技来说,现在要面对的不光是同类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还要应对银行数字化提速、互联网平台跨界打法,以及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带来的多重压力。奇富过去那套依赖“流量+风控”的打法,放在行业红利期或许还行得通,可到了现在这个大家更看重长期价值的阶段,确实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重塑信任,智驱增长

对奇富科技来说,要想实现真正的“第二次增长”,就得在战略、风控、品牌这些关键环节做一次系统性的升级和重构,不能只修修补补。

眼下最要紧的,是重新赢得用户和监管的信任。之前因为催收问题被罚,确实对公司声誉造成了影响,现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修复。公司应该建立起更严格的合规机制,从贷前宣传、贷中管理,到贷后催收,整个流程都要规范透明。同时,不妨主动公开整改进展,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监督落实,一步一步把市场的信心赢回来。

在科技战略上,奇富也要推动更深层次的落地。不能仅仅把AI当成提升风控效率的工具,更要思考怎么用它重塑金融产品本身。比如,开发真正基于用户行为的信用评估模型,去服务那些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群体;或者在小微金融领域,利用AI模拟企业经营,做出更精准的信贷判断。科技不能只用来降成本,更要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引擎。

最后,奇富还要在生态合作上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学学腾讯的“场景思维”,把金融产品嵌入到更多生活和产业场景里去,形成“场景吸引用户—科技做好风控—服务留住用户”的增长闭环。同时,也要在合作伙伴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套权责清晰、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这才是实现长期稳健经营的关键。

结语:

奇富科技的未来,关键就看能不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及时“刹住车”。如果坚持把增长放在第一位,那很可能频频撞上监管红线,变成“罚单大户”,甚至重蹈一些P2P平台的覆辙;而如果转向“合规优先”,虽然能走得更稳,却不得不牺牲短期增速,甚至调整业务模式——但在资本追求增长的压力下,这种选择并不容易。

周鸿祎说过:“没有安全做保障,智能化发展无从谈起。”而在金融科技领域,可以说“没有合规,就谈不上未来”。奇富手里还握着一手好牌:技术能力、用户基础和机构合作网络,这些都是它突破困局的底气。但假如不能从心底建立起对金融的敬畏、对用户的尊重,那么再亮眼的增长,也可能只是建在沙堆上的塔,一推就倒。

说到底,金融科技拼到最后,不是看谁技术更强,而是看谁更值得信任。奇富科技能不能在行业巨头和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下找到自己的出路,答案并不藏在财报数据里,而是藏在每一个催收电话的语气里、每一份用户协议是否清晰易懂、每一次公司做重要决定时秉持的价值观之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海同赏,国际友人共赴菊韵之旅... 日前,一场专为在沪外籍友人打造的“菊韵流芳,四海同赏”赏菊文化体验活动在宜川开展,吸引了来自西班牙、...
英伟达财报难消市场疑虑 AI赛... 智通财经获悉,华尔街本以为英伟达(NVDA.US)的爆炸性财报能缓解投资者对人工智能(AI)股泡沫形...
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A... 当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塑经济社会运行逻辑,如何以法治为锚应对智能时代新挑战?近日,2025数字经济发展...
噱头还是利器?奇富科技的AI风... 作为已完成从360借条到奇富借条品牌升级的金融科技平台,奇富科技已与全国159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拥...
“冬游广西”银发旅游列车将开行... 原标题:“冬游广西”银发旅游列车将开行本报南宁电(庞革平、黄有贤)国铁南宁局日前发布消息,为满足广大...
警惕AI“魔改”伤了文化根脉 近段时间以来,“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术对原作品进行大幅或颠覆性改编...
AI仿冒名人乱象须协同共治 □ 李 昊 近期,网信部门针对利用AI(人工智能)仿冒公众人物直播营销乱象展开专项整治行动,严厉处置...
华泰证券:AI叙事起争论、流动... 华泰证券指出,近期AI叙事起争论、流动性有所收紧、地缘扰动构成了市场波动加大的底色,我们认为当前市场...
“城以文兴”,谱写更加精彩的古...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与经济的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北...
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开展新能源领... 正在举办的2025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不少跨国车企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