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术对原作品进行大幅或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内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渗透到低龄群体。与此同时,包含血腥暴力、恶搞低俗内容的“邪典动画”也借助AI技术卷土重来,部分经AI“魔改”后的内容还被制作成商品推向市场,引发人们的担忧。
AI“魔改”乱象的蔓延,说到底是技术便利与价值导向的失衡。过去制作一段动画、一幅插图,需要专业技能和时间沉淀,而现在只要在AI工具里输入几句指令,几分钟就能批量生成内容。制作门槛的降低,本应让更多人便捷地参与文化创新。比如,用AI还原《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让古典神话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年轻人视野。然而,一些人眼里只有流量、没有底线,把承载民族记忆的《山海经》随意嫁接异域元素,消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独特。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眼球,用AI批量生产充斥暴力、低俗的“邪典内容”,借着算法的精准推送,影响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这种“流量至上”的做法,把技术的工具性用到了极致,却丢掉了文化创作该有的社会责任,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更在悄悄啃噬着文化传承的根基。
对未成年人来说,AI“魔改”内容的危害更甚。孩子们的心智还未成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都在养成阶段,对不良信息缺乏抵抗力。那些打着“趣味”“搞笑”旗号的AI“魔改”内容,看似“博人一笑”,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扭曲着孩子的认知,导致暴力行为被美化成“勇敢”、恶搞经典被当成“创新”、低级趣味被误认为“潮流”。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叛逆的阶段,对说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新鲜、另类、甚至带点“出格”的内容充满兴趣,AI“魔改”内容恰好抓住了这种心理,用颠覆传统的设定、夸张刺激的情节,给了他们情绪宣泄的出口。宣泄的背后,则是价值观的模糊和审美趣味的滑坡,一旦形成固化认知,不易得到纠正。
整治AI“魔改”乱象,需要构建起技术、制度、文化协同发力的防护网。要明确AI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法律边界,对那些制作、传播低俗暴力“魔改”内容的行为,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下架的果断下架。平台要扛起主体责任,不能让算法只追流量、不辨善恶。同时,建立健全AI生成内容的审核机制,加快研发智能识别、算法过滤等技术,让AI既能生成内容,也能净化环境。
守住文化的根,创作者要多一点文化敬畏,少一点流量浮躁,把AI技术用在正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现代的方式“活起来”。家长和学校也要做好引导,多陪孩子读一读经典原著、看一看优质内容,引导他们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什么是低俗的“恶搞”。当优质内容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健康趣味能成为他们的精神滋养,不良AI“魔改”自然没有市场。(黄仕琼)
来源:江西日报
上一篇:AI仿冒名人乱象须协同共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