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茶山间已响起清脆的车铃声。一队身着骑行服的年轻人沿着蜿蜒的茶垄飞驰而过,车轮碾过露水浸润的泥土,在晨光中划出一道轻盈的弧线。
这里是岳西县冶溪镇琥珀村,大别山自行车骑行基地的所在地——一片被万亩茶园与红色热土滋养的“山中小江南”,正以“体育+”的轻灵笔触,七年间改写了深山小镇的命运脚本。
山水为径:车轮上的绿野仙踪
在大别山这幅泼墨山水间,骑行基地便是画中最灵动的留白。
冶溪镇位处皖鄂两省,太湖县、岳西县、英山县三县的结合部,境内有低山、盆地、丘陵,司空山海拔1227米,是岳西县的著名景点之一,为骑行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骑行不仅是运动,更是一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基地负责人吴志宏回忆2017年选址时的场景:集装箱式建筑错落于茶山之间,“不留建设痕迹”的设计理念让现代工业美学与农耕文明碰撞出别样火花。七年时光,这座曾偏居一隅的山村,累计接待游客超数万人次,海外游客足迹远至太平洋彼岸。
在骑行的风声与茶香的交织中,运动的活力与旅游的惬意在此交融,康养的舒缓与研学的探索也悄然相拥,共同奏响一曲体旅融合的田园乐章,成为区域体旅融合的璀璨标杆。
破雾前行:共生的诗意旅程
当城市骑友在茶垄间追逐朝阳时,村民们正热火朝天的采摘羊肚菌。骑行基地的落地,激活了冶溪镇的转型引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四季村晚展示点”以及省级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琥珀村,涌现出大批民宿与农家乐经营者,农户将自产茶叶、羊肚菌、豆粑等农产品直接供应给游客;村属企业“小江南”整合开发特色农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
曾经,乡亲们的生活半径仅限于田间灶头;如今,他们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豆粑、富锌大米和手工茶——这些曾被大山“封印”的物产,因车轮的转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改变不止于经济。从骑行热催生的“车轮上的课堂”,到篮球赛、民歌会的定期举办,运动的活力正重塑乡村的文化肌理。
“运动引流+文化塑魂+农业托底,三者缺一不可。”冶溪镇党委书记王琪表示,。镇政府通过定期举办骑行赛事,带动全民健身热潮,村内青少年自行车保有量显著提升;红色遗迹与禅宗文化融入骑行路线设计,实现生态与人文资源的价值叠加。今年五月份还将承办“奔跑江淮”安徽和美乡村健康跑赛事。
骑行路过村口,两株千年情侣古树作为2100多棵百年以上古树的代表,再次见证了琥珀村的变迁。
自然之道:古村的生长智慧
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复制到山里,而是让乡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另一种文明”。

远眺岳西大地,高铁建设的热潮正在涌动。未来,随着六安至安庆铁路的建成,岳西将迈入高铁时代,融入长三角交通圈,琥珀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山道上,追逐落日余晖的骑行者们,身后茶农正将新炒的翠兰装进印着骑行logo的罐子。此刻的琥珀村,恰似那棵千年情侣树:一半根系紧抓红色土壤,一半枝叶触摸天际流云,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中,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以自然之道,成共生之美。

当都市人用“逃离”定义山野旅行,琥珀村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乡村振兴不是对城市的拙劣模仿,而是让土地重新成为母体,孵化比GDP更珍贵的文化DNA。而这条用茶香与汗水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定会随着更多车轮的转动,通向比远方更远的未来。记者丨潘霁野 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