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两株被称作“活化石”的银杏树已是秋意盎然 温榆河公园“芸上梯田”景区,绽放的向日葵迎接赏秋的游客 第37届香山红叶节拉开帷幕后,香山公园推出了红叶文创产品 东直门外大街的百米林荫道上,一半是秋的轻盈,一半是夏的余温 五四大街上的白蜡树金黄满枝,秋日盛景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古风造型的游客们以故宫角楼为背景打卡拍照,记录秋色 游客在奥森公园北园的粉黛乱子草花田打卡拍照 海淀一亩园公园内的紫色丹麦翠菊进入盛花期 日坛公园千余株菊花竞相绽放 圆明园苹香榭秋意正浓,引人驻足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北京的秋,是一首风骨兼备的抒情诗。
曾经,人们感叹“秋高气爽”,却也畏惧“秋风卷尘沙”。而今,北京秋日画卷的底色是生态建设描绘出的澄澈“北京蓝”。湛蓝的天幕高远如洗,云朵似柔软的棉絮,阳光透过金黄的枝叶,在整洁的街巷洒下斑驳金光。天坛公园的银杏大道、圆明园的苹香榭、五四大街的白蜡树,蜕变为灿烂的金黄与热烈的火红,与常青的松柏交织成绵延的城市锦缎。
这诗意栖居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的精细笔触。“留白增绿”让口袋公园、城市森林星罗棋布,替代了曾经的杂乱角落;河湖治理让昆玉河、亮马河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缤纷的秋色与悠闲散步的人群。
北京的秋天,不再仅是古老红墙下的几片红叶,更是推窗可见的秋意、举步即达的公园、一脉清水的润泽。它是一座超大城市在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之间寻得的动人平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答卷。
文/杨小嘉统筹/郝羿
摄影/本报记者崔峻杨益袁艺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