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杜卓滨
10月22日下午,四川中江“挂面村”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游客们赏葵花、品挂面、问工艺的热情。离开的时候,买完中江挂面,还会加上当地村民的联系方式,不停地叮嘱着:面吃完了我再给你打电话,你到时候给我发快递。
由于天气的缘故,村民们把晾晒在户外的挂面纷纷收到了室内,但面对每一个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到晒面坊,参观“银丝白瀑”的挂面景象。
看着街面上往来不绝的游客,多位村民告诉记者,相较于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游客已经少了很多,当时日均游客达到2.3万,村民陈立亮在短短几天,卖了几千斤面。
“最多那天村里来了2.8万游客,是我们本地村民的9倍。”陈立亮说。
何为挂面村?
以非遗为名,传承千年的“桃花源”
走进挂面村,迎面便可见上百亩葵花田,其中不时有七彩小火车鸣着哨,从花海里驶过,花田上方,点缀着朵朵观景台,与天上缓缓飘动的白云,相互呼应。“世外桃源”!成了游客们对挂面村的第一印象。
绕过葵花田,走入村落,空气里弥漫着阵阵小麦面粉香味,略微抬头,家家户户错落着,挂晒挂面的景象映入眼帘,“银丝白瀑”的壮美,让游客再一次感叹:挂面村,村如其名。
然而在中江县的官方记载中,“挂面村”所在村落叫觉慧村,位于东北镇,背靠凤凰山,前邻凯江,以省级非遗“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闻名,传承了上千年。
2023年以前,觉慧村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挂面,传统手工作坊散落分布,生产效率低。虽然名声在外,但品牌意识弱、销售渠道单一。
2023年,中江县委把“文旅活县”作为经济挖潜增效的重要路径,聚焦觉慧村。
2024年5月,历时一年建成御面街、大师工坊、主题乐园等项目的觉慧村以全新面貌开园,“挂面村”之名不胫而走。
据中江县统计,“挂面村”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何以挂面?
传承千年的非遗,远销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到挂面村的游客,无一例外都是冲着这一碗面来的。
在中江,广为传唱的民歌:“提起(那个)中江面(哪),四川(那个)人人都称赞(哪),细如(那个)头发能通风,过夜火锅(噻)是煮不烂(罗喔)……”记录了中江挂面细、柔的特点,然而随便买一把挂面,都会发现它还有着色白、洁净、中空的特色。
“就这么头发丝的粗细,里面还是空心的,你说厉害不厉害。”家住中江县城的小王,见记者对挂面充满兴趣,主动介绍道:“我们从小就喜欢吃挂面,一柱面,煮好后倒半碗鸡汤,加几片豌豆尖,再加一个煎蛋,不需要别的调料,完全就是美味。”
随着小王的介绍,记者注意到,这一道美味不仅远近闻名,还走出了国门,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300万公斤,年产值3亿余元。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中江挂面始创于宋,传于元,在清代荣登 “御面”之榜,以“银丝面”著称。
制面师傅们认为中江挂面的秘诀在于中江的水。当地记载,中江手工挂面的发源地为县城西,一个叫谭家街的地方。当地有一口老井,井水甘甜,长年充盈不枯。古时有一对夫妇用老谭井的水做面,卖给对面小南街城门盐市街的码头工人。
当地的制面师傅还告诉记者,中江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手工挂面的生产区域集中在凯江河上游11个乡镇300余户家庭,只有这里才能制作出优质的中江手工挂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都采用保护范围内的地下水。
《中江县志》也对此有记载:“吾邑文石产地之上下游,酒面常胜他处,其亦此泉之所致耶。”
新图景
以非遗之名,激发文旅经济新活力
在中江县看来,百年传承的中江挂面,不仅是一个写在文案上的“非遗”,更是老祖宗们为他们留下的瑰宝。
据介绍,2024年5月挂面村开园后,凭借优质项目以及完善的基础配套,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天府文旅IP项目库”,荣获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成为了区域文旅新地标。
随后,挂面村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邀请专业策划运营团队量身定制“千年一面·中江见面”活动方案,融入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美食文化等元素,打造具有中江特色的文旅活动。
2025年国庆节当天,挂面村举办了“中江挂面煮面大赛”活动,上千名游客一边看比赛一边免费品尝口味各异的挂面,进一步带动了挂面村的人气。
中秋佳节时,挂面村成为央视中秋晚会取景地之一,众多游客慕名来到挂面村,亲身体验这份“舌尖上的非遗”。
据中江县统计,国庆中秋假日挂面村累计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同比增长35%。
在中江县挂面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林浩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挂面村以非遗为根基,持续探索“文旅+商业”模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商业赋能传统技艺,其背后蕴藏着“现代都市休闲与农事非遗体验”“中式特色与西式元素”两大反差式体验的创新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中江县还将继续做强非遗品牌,提升中江挂面的附加值,打造吃面、赏景、娱乐、购物、住宿全业态的文旅新地标,全面激发中江县文旅经济新活力。
(图据中江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