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塞纳河 花开莫高窟——跨越九十载的敦煌巴黎“双城记” 缘起塞纳河 花开莫高窟——跨越九十载的敦煌巴黎“双城记”
创始人
2025-10-23 20:32:54
0

参考消息网10月23日报道(文/张玉洁 张百慧)甘肃敦煌莫高窟,这座矗立在戈壁深处的艺术圣殿,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千百年来,多元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孕育出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如今,在几代守护者的努力下,莫高窟的保护与敦煌学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让千年瑰宝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而鲜为人知的是,莫高窟现代保护事业的起点,竟缘起万里之外的巴黎。

塞纳河畔的震撼“邂逅”

1935年,已旅法8年、屡获大奖的画家常书鸿在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一套《敦煌石窟图录》画册。

他驻足翻阅,被敦煌艺术深深震撼。“尤其是5世纪北魏早期壁画,它们的笔触遒劲有力、构图气魄雄伟,人物刻画生动有力。但这是1500多年前的古画,这使我十分惊异,甚至不能相信。”他曾这样回忆。

这套图录的背后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1908年,法国人保罗·伯希和率领所谓考察队从新疆抵达敦煌,并在莫高窟停留一个月。其间,他给洞窟编号,拍摄了大量壁画塑像的照片,抄录了洞窟中的题记,并绘制了莫高窟分布图。最后,他仅以500两白银的代价就带走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吐火罗文、梵文文献7000余件(号)、绘画220余幅、木雕21尊,以及丝绸和其他纺织品残片。

书摊主人告诉常书鸿,法国吉美博物馆还收藏着伯希和从敦煌带回的彩色绢画。次日,常书鸿便前往参观,见到了7世纪唐代绢画《父母恩重经》等文物。这些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早数百年的艺术经典给了常书鸿莫大的刺激。

1936年,这位西装笔挺、风度翩翩的艺术家从巴黎回国。1943年,他便裹着羊皮大衣,踏上去往敦煌之路。

1944年,莫高窟的第一个保护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建立,常书鸿任首任所长,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

此时的莫高窟,流沙从崖壁顶部倾泻而下,上百个洞窟被掩埋;壁画大块大块跌落,砸烂在地上。常书鸿带领首批保护者以破庙当办公室、马厩作宿舍,亲手清除了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修建了千余米长的围墙,开启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序幕。

携手促进敦煌学发展

“敦煌学从一开始就是世界的敦煌学。”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说。

1920年,民国政府派遣向达、王重民前往欧洲调查敦煌文物。“王重民到法国是一路绿灯,他要看哪一块都能看着,而且法国学者谢和耐、戴密微这些顶尖汉学家,对他非常客气,是不保守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说,这是双向的促进,一方面王重民在法国看到了敦煌文书,工作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法国的汉学研究,经过王重民先生的帮助,也取得很大进步。

在王重民先生的建议之下,戴密微撰写了《吐蕃僧诤记》,此书奠定了戴密微在法国东方学研究“泰斗”的地位。后来,戴密微倡议成立了隶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第438联合研究组,其中既有法国敦煌学家,也有左景权、饶宗颐等来自中国的研究员。从佛教经典到梵文写本,从民俗礼仪到历史研究,这批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个敦煌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在国际敦煌学界颇有影响。

在中国,敦煌学的发展,既离不开“争一口气”的学术奋发,也受益于开眼看世界的胆识、与全球敦煌学界共同进步的胸襟。

20世纪80年代,满怀爱国心的莫高窟学人奋力拼搏,用丰硕的学术成果扭转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国家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后,《敦煌研究文集》《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及《敦煌研究》期刊等相继出版,一时间国内敦煌学界百花齐放。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虚心向世界汉学家求教。1985年,青年学者荣新江前往欧洲寻找敦煌宝藏,法国是重要一站。时任第438联合研究组主任的法国汉学家苏远鸣向他开放了资料室,所有东西都可以复印。

近10年来,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几十次前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东亚文明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开展学术交流等各类活动。

从古老敦煌读懂当代中国

21世纪,中法敦煌交流合作向更多领域拓展。

2008年,“敦煌花雨”在法国展出。其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亮相的敦煌摄影展、复原洞窟展、壁画临摹展,以及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的馆藏敦煌文物主题展,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敦煌文化。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表示,展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展示了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

从文物、摄影、绘画,再到“活”起来的文化,随着交流形态日趋丰富,古老的敦煌文化也成为法国了解当代中国的一扇窗。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3月的一个晚上,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一个个身着华服的男女脚步轻盈徐缓,仿佛正穿越历史的烟尘走来,向世人诉说“当年的故事”。这是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的“跨越时空的遇见——中国传统服饰国际时尚传播展演”之敦煌复原服饰展,也是该展首次“出海”。

通过这场走秀,法国高级定制和时装联合会执行主席帕斯卡尔·莫朗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他表示,中国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时装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和辨识度越来越强,法中两国在时尚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同年6月,伴随悠扬的民乐演奏和曼妙的胡旋舞表演,“丝路宝藏·文明交响”敦煌石窟艺术巴黎特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展览通过复制还原莫高窟第285窟,让观众身临其境了解敦煌石窟艺术。

对敦煌石窟的鲜活讲解和多元呈现,让法国民众克里斯托夫·朗德里感触颇深。朗德里说,他曾于20世纪末首次参观莫高窟,但当时未能深刻领略敦煌石窟的精髓,如今借这次展览弥补了遗憾。他感叹,如今的中国在科技领域愈发先进,期待未来法中双方继续通过科技手段,搭建两国文化交流的“高速公路”。

在数字世界“重聚”

在一代代中法学者的努力下,那些藏在莫高窟和塞纳河畔的文物奥秘被逐步破解。如何将这些“密码”分享给彼岸的同行,乃至留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副所长的樊锦诗对比1908年伯希和拍摄的老照片与眼前所见发现,敦煌壁画有的部分残缺了,有的部分模糊了。她不禁对文物的未来产生担忧,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壁画永久保存?

20世纪80年代末,当得知电脑可以存储图像数字化资源后,樊锦诗想到:如果为敦煌石窟建立数字档案,文物的历史信息岂不就能永久保存?经历一次次尝试和一代代技术革新,这一构想终于实现。目前,“数字敦煌”已完成约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敦煌研究院也成为全球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作为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法国持续加强与中国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合作。

“一直以来,法国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表示。早在201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曾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授权中国敦煌学者无偿使用数字化法藏敦煌文献。这是外国收藏机构第一次向中国赠送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数字化副本及使用权,这次捐赠还促进了中法两国后续的合作。

2024年,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扬尼克·林茨来到敦煌,与敦煌研究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文物数字化合作。

2025年5月31日,在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发布,散布在海内外的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

从文化交流到学术合作,中法两国基于对文化遗产的共同珍视,持续开展合作,共同破解时间留给人类的文明密码。这段始于巴黎书摊的缘分,最终在大漠深处绽放出新的生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挂面村” 国庆中秋日均迎客 ...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杜卓滨10月22日下午,四川中江“挂面村”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游客们...
秋日限定“金色浪漫”!海珠湖近... 广州海珠湖公园“花畔塔影”景点的硫华菊花近日全面绽放,15000平方米的金色花田与广州塔同框,构成一...
小城逆袭:一年引流超百万,中江...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10月下旬,当秋晚与国庆的热度慢慢退却,四川中江挂面村,却用一片盛开的油葵,再次将...
拼多多十周年给员工发黄金,入职... 红星资本局10月23日消息,近日,拼多多(PDD.US)向员工发放金戒指、“金鸡”等周年纪念礼,引发...
原创 O... 得不到就毁掉,在此前表达了收购Chrome的兴趣、却未能得偿所愿之后,OpenAI决定亲自下场来做浏...
龙江森工集团新增一处国家AAA... 本文转自:人民网-黑龙江频道人民网哈尔滨10月23日电 (尚城)近日,黑龙江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委...
济南“清泉石上流”引市民游客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晟绮近日,济南泉水持续保持高水位喷涌状态。据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官方数据显示,...
原创 中... 随着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即将开启,双方的言辞与行动愈发激烈,给人以强烈的紧迫感。对于美国财长贝森特提出...
缘起塞纳河 花开莫高窟——跨越... 参考消息网10月23日报道(文/张玉洁 张百慧)甘肃敦煌莫高窟,这座矗立在戈壁深处的艺术圣殿,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