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研问题3秒内得到专业解答、30篇英文论文一键秒读、同时分析5至10篇相关论文,自动提取异同点……
“通过AI‘读懂’知识,并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高效满足学术工作群体的科研需求,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的目标,是把AI在科研领域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10月22日,无相智研(贵州)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自己团队精心经营的AI产品很有信心。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致力于解决科研领域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跨学科整合失败率较高、从立项到成果转化时间长三大难题。”黄柯表示,平台的推出不仅仅是技术输出,更是生态赋能,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是一款专注跨学科科研的AI平台,核心定位为“数据要素驱动的科研AI加速器”,覆盖医疗、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能源、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可提供垂直类模型与定制化解决方案。今年8月底,无相智研平台首次亮相并开放内测。
该平台由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领衔,首席科学家郑纬民院士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确保技术的前沿性,创始团队来自阿里巴巴、贝壳等知名企业,拥有AI算法开发、产品运营、科研管理及产业落地的丰富经验。
“平台旨在解决科研领域的关键痛点,尤其在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无相智研COO田径说,平台采用“科研AI数据集+科研大模型+科研应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可覆盖科研全生命周期。基于开源大模型,无相智研进行了针对性的定向优化与微调,有效提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力,从海量数据中快、狠、准地抓取有效信息。目前在蛋白质分析等生物医药、新材料设计等材料科学及其他多个垂直领域,开发出了适用于跨学科科研的专业大模型,通过这种方式,显著提升模型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准确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分析与预测支持。
在2025数博会“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成果发布暨供需对接活动”上,黄柯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大模型的研发初衷:“在AI市场高速增长的当下,我们不盲从通用模型的路径,而是聚焦垂类痛点,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实现科研范式的理性变革。”目前,这款从贵州起跑的“科研AI加速器”已在AI分子筛选、新材料设计等方向取得初步成果。黄柯表示,中国科研群体规模庞大、增长迅速,随着平台的进一步优化与推广,将覆盖更广泛的科研群体,释放出巨大的数字经济价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 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