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当AI遇到‘材料科学’”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在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报告厅举行。作为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博导,材料信息学领军者刘淼担任主讲嘉宾,为初一年级学生带来一场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前沿性的知识盛宴。
刘淼是国际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Project核心开发者,不仅开创了“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研究范式,更主导打造了全球顶尖材料数据库Atomly.net、GPTFF通用势函数、matchat材料科学智能等前沿科学工具,引领材料科学迈入智能化时代。
讲座中,刘淼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层层揭开AI与材料科学跨界融合的神秘面纱。他先以“AI之路:模拟大脑”为切入点,通过大屏幕展示神经元结构与人工智能模型对比图,让同学们直观理解“AI如何像大脑一样思考”——人脑约860亿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制,与AI神经网络中“输入层、线性函数、激活函数”的运算逻辑高度契合,从“树突接收信息”到“轴突传递信号”的类比,将复杂原理转化为易懂的知识。
随后,他从手机屏幕、汽车外壳等生活常见材料切入,引出材料科学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人工智能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加速新材料研发进程、缩短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AI时代的成长密钥”环节,面对“当AI比人类更聪明,我们该思考什么”的问题,刘淼研究员提出三大核心观点:一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从现象中挖掘本质;二是“提升自己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调终身学习是技术迭代时代的立足之本;三是“关键在于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并以自己团队经验为例,说明工具创新对科研乃至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AI能否替代材料科学家”“中学生如何培养科研思维”等问题踊跃提问,刘淼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将科学精神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同学们表示深受启发,一位初一学生兴奋地说:“原来AI和材料科学的结合这么神奇,我将来也想探索这个领域!”
南方+记者 林群贤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