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目信息
作者: [英]詹姆斯·马尔登 (James Muldoon) / [英]卡勒姆·坎特 (Callum Cant) / [英]马克·格雷厄姆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万物
副标题: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原作名: Feeding the Machine: The Hidden Human Labor Powering A.I.
译者: 贾青青 / 牟一凡
出版年: 2025-10-1
页数: 272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信·万物“在场”社会观察书系
2.作者简介
詹姆斯·马尔登(James Muldoon)
博士,埃塞克斯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准教授、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智库“自治研究所”(Autonomy)数字研究负责人。著有《平台社会主义:如何从大型科技公司手中夺回我们的数字未来》(Platform Socialism: How to Reclaim Our Digital Future from Big Tech)。
马克·格雷厄姆(Mark Graham)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互联网地理学教授、格林坦普尔顿学院高级研究员、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开普敦大学非洲信息技术与国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领导涉及数字劳动、零工经济、互联网地理学、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发展等主题的一系列研究项目。
卡勒姆·坎特(Callum Cant)
博士,全球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关系组织(GPAI)发起的“人工智能公平劳动” (Fair Work for AI) 项目博士后研究员,专注于工作场所中人工智能的监管框架研究。著有《为外卖平台送餐》(Riding for Deliveroo),探讨了平台资本主义中的阶级冲突。
3.内容简介
薪酬过低、工作过载、心理创伤、版权掠夺,无数工人、工程师、创作者,成为 “投喂AI”的饵料。
当自动驾驶汽车平稳驶过路口时,当你网购、PPT、视频时,你是否想过,是谁在为这些“智能”提供运行养料?
这本书带你穿越人工智能发展的狂欢与喧嚣,直击产业最隐秘的源头:在肯尼亚,有人在审核用户上传的斩首视频时被吓到崩溃;在乌干达,有人每天标注模糊的图像,时薪仅为1.16美元;在英国,有人每小时要处理300件中转快递,速度不达标就会被系统抓出;在爱尔兰,有配音演员被擅自用AI生成新声音而丢了饭碗……
3位牛津大学学者,穿越6个大洲,访问200余人,直击全球人工智能盛世背后的“数字劳工”真实困境。
这本书 聚焦那些被数字浪潮吞噬的底层劳动者。他们是喂养人工智能的“隐形父母”,却鲜少出现在技术的赞歌中。他们的血汗汇成数据流,他们的困境拷问技术时代的公平与正义。
翻开这本书,读懂这个时代最该被看见的沉默与呐喊。
4.目录
引言 剥削机器
.
第1章 数据标注员的故事
AI数据标注中心的内部
人机闭环系统
全球数据标注劳动力市场
.
第2章 工程师的故事
ChatGPT并不聪明
机器能否取代你的工作
算法审判日
设计上的偏见
.
第3章 技术员的故事
在冰与火的国度涌动的数据流
AI的动脉
数据基础设施的力量
谷歌会用光镇上的水吗
AI领域的军备竞赛
.
第4章 创意工作者的故事
没有创作者的作品
创造力测试
为什么AI无法复制卡拉瓦乔的作品
新事物的诅咒
.
第5章 仓库员工的故事
亚马逊的剥削机器——SCOT
你未来的老板可能是机器
罢工
.
第6章 投资人的故事
AI热
加利福尼亚州风投的故事
不民主的技术发展
第16街和目标
.
第7章 织者的故事
数据工作者能团结吗
AI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工作者组织
全球劳动者运动
.
第8章 改造机器
措施一:增强劳动者的集体力量
措施二:让企业承担责任
措施三:政府干预
措施四:探索劳动者合作社模式
措施五:拆除剥削机器,构建美好未来
.
结论
致谢
注释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