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
从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
“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举例: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
(平分阴阳)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ɣ],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