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读书要诀。总体说来,读书有以下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论语·乡党》有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陈寿《三国志·魏书·董遇传》有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黄庭坚云:“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曾精辟地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其次,有用与无用相结合。有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常会觉得所学东西派不上用场,只学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学习上的短视行为,成才过程中的误区。常言道:知识到用方恨少。《庄子·外物篇》有关于有用、无用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日:‘无用。’庄子日:‘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这个故事说明,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它是构筑整个知识殿堂的基石。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读书观,以“无用”为底子、为后盾,作好长期积累、不断求知的准备,切忌急功近利、唯用是务的急躁心态和短视行为。
再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做学问必须做到学而能通,如同食而能化。多读书而不运用或不善用者,几乎等于白读,这很容易变成我们常说的书呆子。钱澄为清代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作序时引述方氏语云:“学不能观古今之通,又不能疑,焉贵书簏乎?…不学则前人之智非我有矣;学而徇迹引墨,不失尺寸,则诵死人之句耳。”这就是说,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所以,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应如古人所说,要好学深思。汉学与宋学的区别实际正在死扣章句和灵活发挥上,其成就遂大小故不同矣。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从书本上去学,还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反思生活。把读书与创作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达到训练文笔、丰富思想、锤炼睿智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结合书本所得,融会贯通,吸收消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
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说明认识事物的不容易,而能将自己内心体悟到的感受、认识准确地陈述表达出来,更是能上加难。所以,心里感到的,口里不一定能表述得出来,笔下不一定能描述得清楚。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要有意识地磨炼自己、训练自己,不放过一切锻炼、提高的机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养成好读书、善读书、活读书的习惯,在能读、能写与多读、多写中成长、成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