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铜仁:九龙洞“变形记”
——九龙洞从“单一观光”到“全域度假”的蝶变之路
阳光洒落在锦江水面,波光粼粼。清晨,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九龙洞景区,又迎来了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现在每天都有散客上门,周末更是忙得停不下脚。”坐在自家民宿门口的老板田丽芳脸上乐开了花,“改造后房费从100多元涨到280元还经常满房,年收入比以前多挣了好几倍。”
一组数据印证了田老板的感受,九龙洞景区接待游客量从2020年的13.2万余人次增长到2025年的38.8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20年的1058万余元跃升至2025年的1753万余元,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54万余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次,实现了从“小众景点”到“黔东热门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

九龙洞景区。
这座位于铜仁市东南17公里观音山腹地的喀斯特溶洞,早在80年代初就已开发,曾因设施陈旧、业态单一,一度陷入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的困境。如今,随着省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九龙洞以创建“一流山地旅游和康养目的地”为目标,融山、水、溶洞、民族村寨、森林为一体,通过焕活老资源、升级体验感、打造新业态,书写了老景区“变形”的精彩篇章。
破局:从“沉睡洞府”到“活力景区”
“现在来九龙洞,路好走,住得也舒服,还能体验民族风情,就像换了个全新的景区!”再次来九龙洞旅游的杨建国,提起九龙洞的变化时赞不绝口。这座有着“中国十大奇洞”美称的景区,曾因开发滞后,守着优质资源却过着穷日子,如今靠着系统性升级,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到“全域度假”的华丽转身。
十年前的九龙洞,虽藏着44.71米高的“天下第一柱”等自然奇观,却深陷发展瓶颈,游客想进洞得“苦行僧式”地爬山徒步,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周边民宿大多是“大通铺”,就算每晚只收80元,也没多少人愿意住,不少村民都动了“关店外出打工”的念头。
九龙洞的发展困境备受关注。“十四五”期间,铜仁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发力,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动作为,不仅广泛征集群众意见,还联合多个部门协同破解难题。

九龙洞景区。
在基础设施上“补短板”。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改造设施,新修了现代化的游客中心和星级厕所;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向景区周边乡村延伸,协助推进落箭坪渡改桥项目,申报的锦江旅游航道工程获国家资金4.99亿元,新建溶溪至甘溪坪旅游道路,打通风景区连接通道。
民宿升级成为破局的关键。政府不仅提供免费设计,还给予政策扶持。九龙村的叁莳·民宿融入本地特色后,价格涨到699元一晚,节假日旺季仍一房难求。“到2025年11月底,九龙村周边的民宿、民居已经有7家,其中1家达到四星级标准。村民人均旅游收入从1万元涨到1.9万元,越来越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靠家乡的好风景增收致富。”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经营管理科负责人张婷介绍道。
业态创新让景区更添活力。露营基地推出“露营+溶洞探险”特色项目,自然教育展陈馆一年能接待1.3万余人次的研学游客,“洞听音乐会”更是让亲子游客占比达到68%。截至2025年10月底,景区已经接待游客38.8万余人次,收入有1753万余元。
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提质升级的民宿服务,让九龙洞重获游客青睐。“现在来这儿,路好走、住得舒服,还能自驾露营,体验感完全不一样了。”杨建国再次感慨。从理念上的“大刀阔斧”到行动上的“微改精提”,如今,景区主干道已全面硬化拓宽,沿线标识清晰,新建生态停车场可容纳数百辆车;露营基地配套水电、卫生间等设施,户外体验更舒适安全。周边民宿同步升级,不仅实现独立卫浴、24小时热水等基础服务全覆盖。从理念革新到精细改造,九龙洞形成“洞内观光、洞外休闲”的空间格局,破解了老景区设施薄弱、品质不足的难题,实现旅游体验全方位提升。
提质:从“走马观花”到“沉浸体验”
“十年前来九龙洞,光堵车就堵了2小时,体验不太好!”来自湖南的游客李琳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仍印象深刻。“以前来景区旅游,过河要绕路、爬山喘粗气,路难走不说,周边民宿大多是‘大通铺’,一到节假日,自驾来玩的游客就更加拥堵。”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负责人刘登培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九龙洞景区以游客痛点为突破口进行升级改造,先后投入400万余元建设400余个泊车位和生态停车场,建设换乘中心配备10余辆新能源摆渡车,20分钟一班循环接送,现在从换乘中心到洞口仅需28分钟,堵车问题彻底解决。”
硬件跟上了,软性服务也同步提质。邀请地质专家、民俗学者来专题培训,目前所有讲解员持证上岗率达100%。“来这里参加研学特别值,能听讲解员讲钟乳石形成的科学原理,还能听到有趣的苗族传说。”正在景区参加研学活动的铜仁市第十小学六年级学生杨诗涵说道。

九龙洞景区。
智慧化建设让游客体验再升级。景区投入300万余元打造了“智慧景区”系统,2025年智慧管理中心正式启用,同步上线的洞内监控系统可实现对溶洞资源的实时动态监管。面向游客推出的专属小程序集成在线订票、便捷投诉等一站式服务,搭配全域布设的200余个智能摄像头,可精准推送错峰游览建议,让景区服务能力与体验感向大城市5A级景区看齐。
吃住行全方位升级,让景区更有吸引力。普通民房变身精致民宿,餐厅里的“龙舟宴”“龙王宴”用的都是周边农户种养的新鲜食材。景区还把“游山、玩水、进洞、住寨”串成了精品线路。2025年国庆期间自驾游李琳连住两晚称赞道:“观江景、吃美食,比城里酒店住着舒服。”
这一系列举措,让景区焕发新生。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底,景区接待游客达38.8万余人次,收入达1753万余元;“五一”假期里,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000余人次,再创下历史新高,游客满意度达到98.6%。2022年,景区成功创建AAA级景区,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到“全域度假”的蝶变。

九龙洞景区。
创新:从“单一观光”到“全龄旅游”
“原以为九龙洞只有溶洞可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好玩的!”2025年暑假,来自贵阳“00后”佘若静的“惊喜之旅”,正是九龙洞从单一观光向全龄型景区转型的生动缩影。
曾经的九龙洞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客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觉得‘没意思’,亲子家庭觉得‘没玩的’,这些都是必须破解的难题。”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负责人刘登培坦言。“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以“溶洞+”为核心,构建多元业态矩阵,打破发展瓶颈。
“溶洞+科普研学”精准俘获亲子家庭。景区联合教育部门开发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建设“钟乳石观察”等实践环节,建成自然教育展陈馆,并于2023年获评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据统计,五年累计接待研学游客10万余人次。新增的“洞听音乐会”利用溶洞天然声场打造亲子合唱体验,搭配地质知识互动问答,让正陪同孩子参加研学的家长姜燕感慨道:“孩子既勇敢又长见识,比去游乐场有意义多了。”
“溶洞+非遗”注入文化灵魂。以“龙文化”串联民俗,设非遗体验区供游客学傩戏表演、体验银饰制作,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接连发力,沉浸式演出《九龙传奇》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演绎苗族神话故事,独特的视觉呈现让演出场场爆满;“溶洞音乐节”创新性融合苗族元素曲目,以3D音效带来震撼听觉体验;同时,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与“龙王宴”特色餐饮形成联动,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体验,让“九龙福地”这一文旅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溶洞+露营经济”圈粉年轻群体。打造多家露营基地,配套轻奢帐篷、露天电影等设施,2023年帐篷节营收超百万元。周末“星空音乐会”“篝火晚会”成打卡热点,2025年露营节假日预订率达90%,30岁以下游客占比从20%升至40%。来自都匀的苏绵与朋友自驾游在“一路营地”露营时坦言:“看夜景听音乐,还能结识朋友,太放松了。”

九龙洞景区。
立体宣传与配套同步发力。通过“奇境探寻者”IP打造、抖音直播等多渠道推广,推动土特产年销超10万余元,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5小时。“从‘打卡就走’到‘慢下来玩’,这是新业态的力量。”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经营管理科负责人张婷的总结,道破了九龙洞的蜕变密码。
从“老景区”到“新地标”,九龙洞的“变形记”成为铜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铜仁市将继续围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理念,推进九龙洞与梵净山、中南门古城等周边景区的联动发展,全力打造“武陵山文旅黄金线路”,让九龙洞的山水活力持续奔涌,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铜仁篇章贡献更多力量!(图/文 马结华、罗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