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世界城市文化大会在上海大厦举行。在第四分会现场,来自文艺领域一线的电影工作者、艺术家、画家、诗人、评论家及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研究员在研讨中指出,在理解和处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时,麦克卢汉的观点即AI本质上是“人脑的延伸”,是一种强大的新媒介。当前中美竞争激烈,AI是竞争焦点之一。人工智能要实现其商业价值,往往最先从艺术领域取得突破。因此,艺术可以成为一个观察窗口,帮助我们洞察AI将如何重塑整个社会——它既催生了新艺术形式,也在建构新的审美意识,甚至改变“艺术家”的定义。在人工智能与艺术自身都在快速演进的时代,深刻理解并主动把握这一趋势,是我们避免随波逐流、以人的主体性掌握未来主动权的唯一选择。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何建华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在创作工具、艺术形式、创作主体及市场生态等方面带来了颠覆性影响,这促使人们思考: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并引领潮流的未来艺术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育应围绕五大素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实践与协同能力,以及价值观与伦理责任。艺术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追逐新技术,而是要专注于培养AI无法替代的创意力与叙事力。全球顶尖学府已开启“科技+艺术”的跨学科学习模式,这提供了宝贵借鉴。在AI的加持下,未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将通过人机协作,将科技深度融入创意过程。最终,我们将共同塑造出兼具国际视野、卓越创新能力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全新艺术和设计人才,为世界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审美。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教授认为,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之际,电影艺术与教育正面临深刻转型。传统胶片时代已然落幕,短视频崛起、影院式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高校电影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此背景下,“大学电影”作为一个开源概念被提出,旨在超越传统“学院派”的封闭性,强调跨学科融合与教育供给侧改革。“大学电影”不同于单纯的学院派或实验电影,它更注重在数字时代保持内容的文化属性与传播效能。其核心在于借助大学这一稳定平台,将电影教育从封闭的学科循环转向开放的社会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面对技术迭代与市场变迁,“大学电影”坚持思想性与世界观表达,致力于在变局中守护电影的文化本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研究员认为,AI时代人工智能有基于大数据结合的分析判断的优势,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证明技术的进步永远无法、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思维,因为人类的思维写作和精神生产具有生命特有的灵韵和与之辐射交流相呼应所产生的氛围。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是创造,创造出新的理念、精神和审美。在AI与人协同创造中,AI提供者有责任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进行优化,并对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负责,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种族、民族、信仰、地域、性别、年龄等的歧视。这意味着AI将以一种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式服务于文艺,或许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迎接AI新技术在人类智慧指导下散发的某种灵韵的曙光。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动画片制作人钱建平认为,AI的呈现效果只是CG的延续,无法产生惊艳。好莱坞最先创造了CG的影像语言,对电影表达就是革命性的跃进,所谓视听盛宴就是因为有了CG,CG可以无中生有。而AI首先需要学习,还没出现的东西要指望AI来做到,在逻辑上还无法自洽。CG也是经过不断研发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如《阿凡达》十年磨一剑,才达到了惊艳的效果。AI替代或消灭人工还为时过早。创新是电影的生命,无论是内容还是电影语言,创新都是关键。AI的出现,为电影创新带来了巨大可能性。目前阶段,需要数据投喂、算法学习、算力支持,这些也是创新的难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追求创新者的共同课题。
千帆堂美术馆馆长、海派画家汤胜天认为,中国山水画的至高追求是“技进乎道”。一旦进入“形而上”的领域,AI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人之“造化”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是气韵生动。画家能将自身对天地生命的感知与情感灌注于笔端,使画作充满内在的“生命能量”。而AI没有身心体验,其作品即便形似,也缺乏真正的生命感。二是心物合一。创作中的“突发奇想”与即兴嬗变,是画家心境与物象在瞬间的灵感碰撞,是不可复制的“神来之笔”。AI的“变”是基于数据的概率运算,缺乏情感与灵感的驱动。三是画如其人。中国画是修养与人格的投射,作品的深度最终源于艺术家一生的心性锤炼与哲学体悟。AI没有“人格”与“境界”,其作品在精神层面必然是扁平的。最后,AI是精通“术”与“法”的卓越工具,而人则是赋予作品灵魂的创造主体。未来的理想图景是人机共生:让AI处理繁复的算法,使人能更专注于感受天地、涵养心源,从而为艺术注入那画龙点睛的“灵明”之光。
与会者一致认为,AI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展开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艺术未来的发展和演进,需要我们持续观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深化认识,主动趋利避害,在AI时代创造新的艺术和新的文明。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