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薄雾还萦绕在螺髻山 200 万年形成的古冰川遗迹上,毕摩手中的法铃已在晨光中轻响。2025 年 11 月 17 日,国家 4A 级景区螺髻山的山谷间,松针香混着火塘烟火气弥漫开来,千余名游客与当地彝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千年彝韵,非遗焕新” 非遗进景区暨 2025 彝历新年活动在此盛大启幕。这场由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与凉山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文化盛宴,用三天时间将彝族千年非遗、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完美交织,让大凉山的冬日因文化的温度而炽热,更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生动实践,书写了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开幕式的序幕在庄重的毕摩祈福仪式中拉开。身着传统服饰的毕摩手持经卷,用古老的彝语诵读祈福经文,歌声《祈福》随山风飘荡,传递着彝族人民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紧随其后的男子群舞《生在火塘边》,舞者们身着黑色察尔瓦,模仿着火塘边劳作、欢歌的场景,粗犷有力的舞姿与鼓点共鸣,将彝族人民与火相伴的生活智慧和生命热忱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被誉为 “彝族天籁” 的阿都高腔高亢嘹亮,与柔美灵动的朵乐荷伴舞相得益彰,原生态的唱腔穿越千年时光,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来自浙江宁海的演员带来的越剧《天女散花》,则以细腻婉转的唱腔与飘逸的舞姿,实现了东部越剧与西部彝韵的跨地域文化对话,台下掌声雷动,成为东西部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

“现在,让我们共同见证螺髻山文旅发展的全新时刻!” 随着主持人的话音落下,现场灯光聚焦舞台中央,螺髻山 MR 生态文旅融合创新项目《穿越时空・支格阿鲁的守护》全球首发仪式正式启动。大屏幕上,彝族神话中的创世英雄支格阿鲁身披铠甲,手持神弓,在冰川雪原中驰骋的画面震撼亮相。

该项目由凉山州天生螺髻投资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与科技企业联合打造,将支格阿鲁射日治水的英雄传说与螺髻山古冰川消融的地质历史相结合,游客佩戴特制 MR 设备后,便能 “穿越” 到远古时代,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与英雄同行,亲历冰川崩塌、万物复苏的壮阔历程。

“太震撼了!仿佛真的走进了彝族神话里,支格阿鲁就站在我身边,冰川消融的细节清晰得能感受到寒意。” 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女士体验后难掩激动,她表示通过这项技术,原本抽象的神话传说和地质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同步发布的《螺髻山海纪》剧游体验,更是让游客们过足了 “戏瘾”,大家换上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化身剧中角色,在螺髻山的山水之间展开文化探索,在解谜互动中解锁彝族婚俗、祭祀礼仪等传统文化密码。

开幕式后的非遗大 “吉” 巡展,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核心区域。在赛猪膘展示区,一块块色泽金黄、油脂丰厚的猪膘肉整齐排列,这道彝族年节的 “硬菜” 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饮食智慧,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向当地村民请教猪膘肉的制作工艺。不远处的 “山海大婚实景秀” 更是人气爆棚,身着传统婚服的 “新人” 在唢呐声中登场,按照彝族婚俗完成迎亲、拜火、喝交杯酒等仪式,游客们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扮演伴郎伴娘,沉浸式体验彝族婚俗的独特魅力。

凉山 - 宁波摄影诗歌展上,一幅幅定格着凉山壮美风光、彝族民俗风情与宁波水乡韵味的照片,搭配着饱含深情的诗歌,诉说着两地的文化渊源与协作情谊。非遗市集里,更是热闹非凡,彝族漆器传承人现场展示着 “黑红黄” 三色漆器的制作技艺,木胎上的花纹细腻流畅,每一笔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匠心;银饰摊位前,匠人手持小锤,将银片敲打成精美的头饰、项链,叮叮当当的声响不绝于耳;彝绣传承人则飞针走线,在麻布上绣出日月星辰、花鸟鱼虫,色彩绚丽的图案让人爱不释手。与此同时,浙江宁海的泥金彩漆、十里红妆万工轿手工模型等非遗产品同步展销,石磨年糕、宁海汤包等特色美食与彝族坨坨肉、烤乳猪、苏里玛酒同台亮相,舌尖上的文化碰撞让游客们大饱口福,也让非遗市集成为兼具文化体验与消费功能的 “活态空间”。

午后的螺髻山,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传统民俗竞技活动在欢呼声中拉开帷幕。摔跤场上,身着短裤、赤膊上阵的选手们扎稳马步,双手紧握对方腰带,时而奋力拼搏,时而巧妙周旋,肌肉线条在阳光下迸发着力量之美。每当选手们使出精彩招式,台下观众便会爆发出 “哦嚯” 的欢呼声,掌声与呐喊声回荡在山谷间。斗鸡和斗羊区域更是围得水泄不通,羽毛艳丽的公鸡昂首阔步,交锋时的啄斗迅猛激烈;健壮的山羊则顶角相撞,气势如虹,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让观众们屏息凝神,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充满野性与趣味的民俗场景。据了解,这些竞技活动不仅是彝族人民欢度新年的传统习俗,更承载着崇尚力量、勇敢拼搏的民族精神,如今已成为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傍晚时分,螺髻山的山谷被温暖的灯光点亮。祈福仪式再次举行,村民们手捧松枝,围绕着火塘跳起祈福舞,口中默念祈福语,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抬猪脚仪式上,几位村民抬着精心准备的猪脚,沿着景区步道巡游,所到之处,游客们纷纷上前触摸祈福,感受彝族年节的团圆氛围。夜幕降临,一场融合了灯光秀与民族音乐会的视听盛宴如期上演。随着音乐响起,螺髻山的山体被五彩斑斓的灯光勾勒出优美的轮廓,冰川、森林与灯光交相辉映,宛如梦幻仙境。

音乐会上,小青蛙组合演唱的《日史普基》充满乡土气息,白阿木的彝族民间乐器联奏《彝寨风情》展现了月琴、口弦等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男女对唱《阿斯斯・猜谜歌》活泼俏皮,女子双人月琴演奏《月牙下的口弦》温柔婉转,还有《大地之子》《披着擦尔瓦的鹰》等一首首饱含民族情怀的歌曲,让现场观众沉浸在彝族音乐的海洋中。最后,全体演员共同唱响《群山之心》,歌声悠扬,传递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谊。

11 月 18 日,活动的热度持续攀升,天空之镜高山现场成为新的焦点。清晨,游客们从游客中心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观云台,沿途欣赏螺髻山的壮美风光,考察 “生命之境” 线路,感受 200 万年冰川地貌的神奇与壮丽。在 MR 沉浸式项目体验区,游客们排起长队,再次感受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现场还发布了《螺髻山 200 万年不变的美丽》《冰川的史诗》《生命的剧场》《民族的回响》四部形象宣传片,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螺髻山的生态之美、历史之厚重与文化之璀璨。

暖场演出中,阿都高腔再次响起,主持人深情讲述 “螺髻山 200 万年不变的美丽”,让游客们对这座神山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结尾处,歌手海日巫芝演唱的《螺髻山的风》,歌声空灵,仿佛将螺髻山的灵秀与深情娓娓道来。非遗活态展演环节,朵乐荷、牛牛调等传统歌舞轮番上演,传承人用最原生态的表演,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鲜活魅力。中午的高山特色美食体验,让大家品尝到了用当地食材制作的洋芋粑粑、高山蔬菜等美食,感受舌尖上的高原风味。

下午,备受关注的摔跤、斗鸡、斗羊决赛正式打响。经过前一天的初赛角逐,晋级的选手和 “动物选手” 们状态更佳,竞争也更为激烈。摔跤决赛中,两位选手实力相当,你来我往,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最终,来自当地村寨的小伙子以一记漂亮的过肩摔赢得胜利,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斗鸡和斗羊决赛同样精彩绝伦,最终胜出的 “选手” 被观众们围拢庆祝,养殖户们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赛后的颁奖仪式上,主办方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竞技水平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傍晚的特色烧烤宴上,烤乳猪、烤羊肉、烤蔬菜等美食香气扑鼻,游客们与当地村民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分享着节日的喜悦。夜幕降临,篝火被点燃,大家身着彝族服饰,围绕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达体舞,歌声、笑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11 月 19 日,活动进入尾声,但精彩依旧。上午的非遗沙龙上,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文旅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 “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展开深入交流。传承人分享了自己坚守非遗技艺、培养后继人才的经历,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非遗保护与创新的路径,文旅从业者则结合自身实践,交流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成功经验。

大家一致认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只有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景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非遗,才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下午的 “我们的节日” 环节,游客们与当地村民共同联欢,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体验彝族刺绣、漆器制作等手工艺,在互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来自宁波的游客李先生感慨道:“这三天的体验太难忘了,不仅欣赏了螺髻山的美景,还深入了解了彝族文化,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旅行。”

据悉,本次活动虽然为期三天,但非遗大集将从开幕起持续每周末常态展演至 12 月 31 日,让更多游客有机会感受彝族非遗的魅力。作为凉山州文旅融合的又一成功实践,此次 “非遗进景区” 暨彝历新年活动,不仅为螺髻山景区注入了文化活力,更探索出了一条 “民俗传承 + 生态体验 + 产业赋能” 的发展路径。数据显示,活动期间,螺髻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显著,周边民宿入住率高达 95% 以上,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提升,带动了当地 300 余户经营户和数千名群众增收。这种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既让彝族漆器、彝绣、银饰等传统技艺得到了活态传承,让毕摩祈福、彝族婚俗、摔跤竞技等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体验形式,让千年彝韵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喜爱民族文化。

从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的火爆出圈,到螺髻山彝历新年的精彩绽放,凉山州始终坚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让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互赋能。此次活动中,东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仅为游客打造了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更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我们的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生活里、活在山水间的文化瑰宝。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让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这些技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冬日的螺髻山,冰川映照着暖阳,非遗焕发着生机。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不仅让游客们领略了大凉山的壮美风光与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力与风采。当 MR 技术让远古神话 “活” 起来,当非遗市集让传统技艺 “火” 起来,当民俗活动让民族精神 “传” 下去,螺髻山的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民族地区以文化为桥、以旅游为媒,让更多非遗项目在山水间绽放光彩,让民族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生生不息,书写出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更多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