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18日电(刘默涵)清晨的泉州西街,原住民提着菜篮子穿行于骑楼之下,头戴簪花围的游客循着新路牌探访街巷,共同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生活图景。这是泉州市鲤城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生动写照。
2024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鲤城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泉州世遗项目核心承载区,鲤城正锚定“世遗泉州海丝文化与活态古城整体传承发展”总体目标,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之间,持续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之路。
理念破局
如何从孤立的“点状保护”转向有机的“系统传承”,是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一道重要命题。近年来,鲤城遵循“从单一物质保护转向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视为一个生命体,着力构建“保护—利用—传承”的完整闭环。这一转变,赋予了泉州古城全新的生命力。

泉州古城一角(资料图)。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深耕泉州古建筑研究四十余年,对此有感而发:“当年泉州就展现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如今这种理念更升华为系统性、成片区的保护,非常难得。”
系统性保护,让各类空间重焕光彩。在小山丛竹书院,修复后的古建筑定期举办讲座,成为学者交流的文化高地;省级文保单位花桥慈济宫在保留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锡兰侨民旧居则打造集IP文创零售与咖啡书店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文化消费体验。
苏廷玉故居,这座泉州现存最完整的百年官邸之一,曾被分割为工厂和民居区,存在产权不明晰等问题。如今,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它已逐步恢复历史风貌,成为集南音表演、木偶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现在我们的非遗展演很受欢迎,有效地传播了闽南文化。”苏廷玉故居经营方、福建省印记闽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官志鹏说。
这种活态传承,也让文化之魂“活”了起来。
泉州文旅大戏《偶遇世界·因为刺桐》因创新的戏剧盲盒演艺,受到网友追捧,舞台功夫剧《功夫传奇2》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功夫的深厚底蕴与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10月23日,南音演员展示乐器打击技巧。新华网 刘默涵 摄
“我们通过互动式表演让南音走进年轻人,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南音演员刘佳莹说。
机制创新
古城保护最现实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以及如何破解产权复杂、资金不足等困境。“指挥部+属地政府+N个国企”的协同机制,是泉州古城给出的答案。这一模式整合了政府统筹、国企执行、群众参与的多方力量。
“我们将古城划分为八个片区,系统性推进管网改造、街巷修缮、业态提升。”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洪明海以中山中路举例,这里的骑楼立面修复采用传统工艺,地下则同步铺设了“三水两电一气一智能”综合管网,既消除了“空中蜘蛛网”,也根治了内涝问题。
鲤城还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世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并通过举办数字文创周等活动实现文化效益的经济转化,反哺保护工作。
面对产权复杂的历史建筑,鲤城创新模式、打通堵点,通过法院调解,协调国资公司、房东、运营企业达成共识,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等方式,既保护了文物,也保障了产权人权益。”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
融合赋能
所有的保护与创新,最终目标是惠及人民。鲤城通过深度的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为居民和游客所共享。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古城已形成200余家特色文创店铺、30余家独立设计师品牌店等多层次文化商业网络,同时打造了文明互鉴、海贸管理等四条主题游径,串联起重要景点,再现“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盛景。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意也逐渐火起来了。”泉州老字号“秉正堂”店主丁秉正说。文阿水丸店店主林霖则在小吃店的基础上,将石敢当、老君岩等泉州元素融入设计,开发出系列文创伴手礼,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收益的双赢。
留住原住民,保住烟火气,是鲤城文旅融合的鲜明特色。“泉州的古城保护要让原住民更好地生活,让游客深度体验。”鲤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说,鲤城保留了古城内全部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通过租金补贴、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居民成为古城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泉州临漳门(资料图)。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来自南非的玛娜·斯沃特(Marna Swart)在泉州实验中学任教。近期,玛娜·斯沃特在学生的带领下,较为系统地游玩了泉州古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这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古城。”她说。
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起点,鲤城区将继续深化改革,重点推进府文庙数字化保护、城南片区海贸文化展示等项目,构建“东、西、南、北”四大文化片区,让内涵更加丰富。
产业创新与数字化布局已先行一步。鲤城培育出的祈福、生肖两大文化IP成绩亮眼,推出的开元寺数字藏品也广受欢迎。
鲤城文旅经济发展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未来,鲤城将聚焦影视演艺、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三大领域,引进泉州演艺剧场综合体及商业配套街区等龙头项目,并布局虚拟主播、VR影视、AR试点文物主题游径、AI互动导览等新业态,推动文物元素跨界融合。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当前,鲤城区社科联通过“薪火行动”培育计划,联动高校、博物馆,培养社科、闽南语传播、非遗传承等各类人才,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我们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要培养好新时代的文化守护者。”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表示。

喧闹市集的烟火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资料图)。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