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11日电(记者荆昭延)一座座小院黄墙黛瓦,依山而建、傍水而栖。道路平坦敞亮,通往共享书吧、乡村咖啡馆、户外露营地,并一直延伸至村外。阡陌田野间,有连片的金丝皇菊、绣球花,也有块块长势喜人的菜田。行人缓缓走在田垄之上,一幅归园田居图跃然眼前。

云南曲靖土瓜冲村街景一角。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在云南曲靖,诗与远方变得不再遥远。
曲靖市马龙区的土瓜冲村,名字里藏着一段烟火往事——早年因盛产土瓜而得名,田垄间满是耕耘的身影,传统作物的葱郁勾勒出村落的生机。前些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村里年轻人陆续外出闯荡,曾经的“土瓜之乡”渐渐成了冷清的“空心村”。
乡愁如何记得住?
以环境整治为起点,当地通过修缮村内道路、收集处理污水,改善村容村貌,由社区统一向农户租赁闲置老旧房屋,借助“以商招商”,引入企业发展民宿、餐饮等服务业态。随着一系列的改变,一批年轻态、文艺范的网红打卡点在村子里竞相涌现。此外,当地还通过流转农户手上的低效土地,种植金丝皇菊、绣球花,因地制宜开发花海露营、露天电影等文旅项目。
越来越多的村民富了口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更多的“游客”成为“旅居客”,“此心安处是吾乡”。
“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来旅居的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两三年。”“90后”土瓜冲村“生活管家”徐双飞说,对于大家买菜、种菜等需求,“我们开设了爱心服务驿站、幸福小菜园、便民摊位,开通城乡公交、入村健康义诊,让旅居生活更加方便。”村游、村居成为人们暂时远离城市喧嚣、寻觅宁静田园生活的新选项。

云南曲靖土瓜冲村一家乡村咖啡馆门口。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土瓜冲村并非云南曲靖的旅居村个案。与之邻近的杨外营村以“旅居+陶艺”为主线,建设无烟柴窑、组织陶土采集与田野创作、推出“一日匠人”计划等主营项目,吸引旅居人群入驻参与。
半年前,来自天津的桓桓和重庆的小屿来到杨外营村,一次付了小院5年的租金。两人合伙开了一家乡村咖啡馆,还做起了宠物羊毛毡定制生意,“找我们定制的人很多,来喝咖啡的顾客进门也很惊喜,店内还摆放着一些可爱的手作。”

在云南曲靖杨外营村,咖啡馆店主桓桓正在做宠物羊毛毡。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同样位于马龙区的黄坝村,除了旅居产业,还打造了配合旅居的观光农业,在种养殖经济的基础上升级为餐饮、农家乐的服务经济。从前的老房变成“黄金屋”,老村升起“新炊烟”,老屋住进“新村民”,乡村成为人们“回得去的家”“离不开的根”。

在云南曲靖黄坝村,一家民宿二层的窗外风景。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寻诗何必远方,住在村里的山景房、水景房,听得到鸡叫,看得见星星,也记得住乡愁。今年,云南曲靖的格里村、马过河村、白塔老村等5个旅居村将陆续投入运营,村村在推进中都各有各的乡土气质,为远道而来的旅居客准备了量体裁衣的“乡村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