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小包公法律AI与牛媒数据联合推出的“媒鉴AI”在广州正式上线。同期,牛媒数据还联合暨南大学等高等学府发布《中国媒体人职业价值感调查报告(2025)》,共同为媒体行业发展赋能。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不过,AI技术带来的信息治理挑战也不容忽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与法律》首席专家林爱珺指出,需要重视AI大模型的权威性表达风格与流畅叙事逻辑,会让错误信息具备极强迷惑性。提升事实核查的准确性与效率,才能使AI技术在社会治理中更可靠、更透明地应用。
“媒鉴AI搭建了报料人与媒体人之间的可信沟通桥梁。”小包公·法律AI创始人、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燕玲表示,这个工具扮演的是一个理性、中立的“过滤器”和“指南针”角色,它帮助民众理解自身权益的边界,寻求最有效的报料维权方式,这也是科技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小包公·法律AI作为国内首个法律垂直大模型,已在司法调解领域验证了技术潜力,其与湛江市司法局合作期间,湛江十个县市区基层司法局的行政复议案件均接入小包公法律AI办案模块,最终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达100%,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达95%。
“我们在处理报料需求时发现,60%以上的报料人存在法律认知误区,比如证据材料不完整、诉求表述模糊;更关键的是,接近90%的报料人没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优先寻求媒体报料进行维权,反而放弃了法律解决途径,有的也失去了最佳的调解与谈判时机。”牛媒数据创始人张业军坦言,“想维权却不懂法、找媒体却缺证据”的认知错位,正是法律AI赋能社会治理的关键切入点,也是“媒鉴AI”诞生的核心动因。
此次上线的“媒鉴AI”智能体,是小包公法律AI与牛媒数据深度协作的成果。从技术底座来看,小包公为“媒鉴AI”提供了法律垂直领域的专业支撑,从场景适配来看,牛媒数据则为“媒鉴AI”注入了贴近用户需求的媒体资源与运营经验。一方面,报料用户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匹配“过往报道过类似案例的媒体”“擅长该领域的记者”“报道活跃度高的机构”,为报料用户提供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入驻媒体记者能通过平台获取报料选题、管理选题以及联络报料人,大幅提升线索对接效率。
南方+记者 姚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