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其实是我在寻找露营地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宝藏景区,虽然等抵达传说中的营地,第一眼感觉就是比较空旷和荒凉,甚至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稻谷晾晒场。好在四击环境和厕所卫生都比较干净,于是咨询村口服务中心门口的工作人员后,准备择地而居。


在扎营之前,景区自然也是要逛一逛的,因为看到有小车从最多两三米宽的“屯堡城门口”出来,自然也就放心的直接骑车而进。但说实话,鲍家屯里的村道全是由石板或石子铺成,颠簸感那叫一个十足。碰到被磨损成“油光发亮”的并不平整的青石板,则更是让我在摩托车上看得心惊肉跳。


好在一帆风顺地直达村子正中央的停车场,下车后在附近转了一圈,发现这个鲍家屯貌似“来头不小”。稍作查询了解:“鲍家屯的民居几乎全部由当地石材砌成,墙体厚实、屋顶平缓,兼具防风防火与冬暖夏凉的功能……门楼雕刻精美,门楣上常刻有家族堂号,彰显着江南士族的文化基因”。


据说鲍家屯的村民们仍在使用古法耕作、传承手工技艺和举行传统仪式,而村子里至今还保留有多座明清时期的祠堂与庙宇,见证着宗族制度的延续。有趣的是可能我来得比较巧,接连遇见几次“烽火连天”的场景,在当地,这种习俗似乎千年未变,后续通过航拍视角,也见证了方圆百里内的类似景象,场面着实壮观。


让我意外的是,这个鲍家屯还有个比较诗意的名字,叫作“杨柳湾”。而它其实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鲍福宝奉令屯军所建,是保存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和云南省曲靖地区独特的汉族文化,即屯堡文化的代表。村内现存30余幢明清古民居,街巷布局均是参照“八阵图”设计。


作为由军事屯田衍生的地域性文化,水文化自然也是其重要组成之一。鲍家屯现存的明代水利工程采用“鱼嘴分流”技术,修建11座水坝形成梯级灌溉系统,被誉为“袖珍都江堰”,涵盖引蓄灌溉、防洪排涝功能,至今仍在保障千余亩农田灌溉。其中的水碾房更是在201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眼前的鲍家屯简直是一座活着的“明代博物馆”,可惜我只是骑车在里面兜了个来回,徒步没超过1公里,所以可能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到这里打卡的游客多数为本地人,而景区里的商贩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物价相对便宜,像我买的狼牙土豆只要五元一份,在其它地方同样的量,几乎都得翻倍才能吃到。

图文原创: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关注和赞赏,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欢迎有正义感的网友读者看见“盗版”向内容平台举报和投诉。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现在的鲍家屯已经被打造成景区,具体地址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S102与滨河南路交叉口西南方向1197米”,自驾按导航走即可,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最近的车站好像在1.4公里以外。

另注:个人不建议在村口广场附近露营,因为旁边常有火车经过,确实比较吵。而当时曾有热心村民劝我到景区,也就是屯子里面去搭帐篷,但我不想被村民围观,所以仍然坚持在外头,貌似有点失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