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师韵
漫步印度尼西亚日惹王宫庭院的回廊,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下斑驳光影,庭院中央的八角凉亭静静伫立,传统爪哇风格的砖墙与屋顶古朴庄严,诉说着宫殿两个半世纪的岁月沧桑。庭院中,身着巴迪克布衣、腰间别着克里斯短剑的苏丹王室侍卫安然而立,延续着百年来的姿态与礼仪。宫殿外,小摊贩、人力三轮与马车熙来攘往,与古老沉静的宫墙相映成趣。
“日惹”源自梵语,意为“适合”“繁荣”,寓意城市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日惹是爪哇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爪哇文化是印尼最具代表性和包容精神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核心是礼仪、尊重与和谐。它以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敬为根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分,融合了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思想与现代观念,孕育出今日爪哇文化的精神底色。
“这里像一座凝固时光的古城,又像一处焕发新生的文明源泉。”当地青年艺术家艾迪·里根这样对我形容他心中的日惹。他喜欢带着相机四处追寻日惹的城市脉动:街灯上斑驳古旧的花纹、节庆仪式中的面具、木质长椅的旧栏杆、咖啡馆的老式木窗……“这些都是日惹的历史气息,是日惹的灵魂。”
日惹的历史,大多凝聚于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日惹宇宙中轴线。18世纪,日惹苏丹国首任国王规划了这条全长约6公里的轴线,在默拉皮火山(见图,曹师韵摄)与印度洋之间,以王宫为核心,向北延伸至日惹纪念碑,向南直抵克拉皮克鹿台。数百年来,城中的生活与故事大都围绕这条轴线编织、展开。今天,轴线沿途的王宫、水宫、广场、传统市场等历史建筑并未隔离保护,而是与日常生活自然交融。漫步其间,往往未曾察觉,方才经过的竟是一段静默屹立几个世纪的时光。
这条中轴线的空间格局,以及沿袭至今的祭祖、加冕和葬礼等仪式,承载着爪哇人对宇宙、生命与信仰的思考。轴线从中点向北延伸象征生命从出生到成熟,向南延伸象征生命终结回归自然,中点的王宫则代表人与天地相连的核心所在。沿轴线行走,既能感受到宇宙的自然形成,又能体会到人生的完整轮回,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爪哇人追求和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循环的生活哲学。2023年,“日惹宇宙中轴线及其历史地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里奥波罗大街位于中轴线北侧,是日惹最热闹的街区。夜幕降临,打击乐器合奏的加美兰音乐声音清脆,引得行人驻足唱和;模仿中世纪样式的复古敞篷马车——安东马车样式华丽,马蹄敲击地面哒哒有声,与游客擦肩而过;街道两旁,色彩明丽的店铺错落有致,本地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点缀其间,与小吃摊飘散的香气交织成一幅热烈生动的爪哇生活画卷。
日惹街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迪克蜡染与哇扬皮影随处可见。在一家皮影店,我遇见了店主苏约诺。不大的店中陈列着书签、皮影和大型挂画、屏风等皮制工艺品。苏约诺说:“很多外国游客通过社交媒体提前和我联系,专门从国外过来学习皮影制作,我也会应约定期把作品寄到海外。”
古老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日惹从容温和的城市氛围,也塑造了当地人热情纯朴的性格。坐在布满传统装饰的咖啡馆里,我看见人们正在街角拍照:一位印尼姑娘身着学士服,亲友们穿着色彩统一、款式各异的巴迪克服饰,在镜头前笑着拥抱,定格毕业的喜悦。当地朋友艾米说:“我们非常喜欢自己的文化,平时经常穿巴迪克,在重要场合更喜欢穿巴迪克庆祝。”话音未落,两名年轻人路过,先用中文向我打招呼,又害羞地举起手机询问是否能够合影。快门按下的瞬间,他们的腼腆神情化作灿烂笑容,闪烁着日惹人的善意与喜悦。
在日惹,传统与现代、仪式与日常交织共存,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座城市展示了一种可能:拥抱传统,与之融合共生,才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