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李潇
10月22日,“数智文旅 媒动山海”城市文旅品牌建设交流会在青岛举行。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品牌研究基地主任沈涵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专访,她以其广阔的行业视野,就青岛文旅产业在数智时代如何突破瓶颈、提升竞争力,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解码青岛基因:
在“开放”与“精致”之下,挖掘“历史与产业”富矿
谈及对青岛的印象,沈涵用“中西合璧的开放性”与“市民生活的精致感”来形容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她认为,青岛拥有超越纯自然风光层面的城市基因。
而当视野放大至全国,与大连、厦门等滨海旅游城市相比,沈涵指出了青岛最具潜力的差异化优势——“历史纵深与产业实力的叠加”。她表示,青岛每一栋老建筑、每一条老街都烙印着时代的叙事,同时,它又是一座拥有强大实体经济基础的品牌之都,海洋科技、智能家居、啤酒产业声名远播。
“然而,这座富矿远未被充分挖掘。”沈涵话锋一转,点出关键所在,“青岛完全有能力,将厚重的工业遗产与尖端的海洋科技,转化为独一无二的、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她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废弃的工业厂房不再是沉睡的废墟,而是可以变身为集沉浸式戏剧、先锋设计酒店与跨界艺术展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还可以利用海洋科技,开发出“模拟深海科考”“海底实验室探秘”等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研学旅游项目。“青岛完全有条件打造出全国独一份的‘工业风+科技感’城市探险与海洋科普研学高地。”
超越“网红”周期:
构建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三层竞争力模型
一座城市的文旅品牌要形成独特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在沈涵看来,超越“网红”效应的关键,在于从“资源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她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的独特竞争力核心有三个递进层次。
内核是“独特性文化IP的深度构建”。沈涵表示,这不仅仅是地标建筑或风景,而是将城市的历史、民俗、生活方式乃至产业特色,提炼成可感知、可叙事的文化符号系统。比如,景德镇的竞争力不仅是瓷器,更是这个城市一整套关于匠心、美学与生活方式的当代诠释。
中坚是“沉浸式体验的场景营造”。现代旅游是体验经济,品牌竞争力体现在能否将文化IP转化为多层次、可参与的体验场景。这需要精细的空间设计、业态组合和故事线设计,让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和“共创者”。
外层是“情感共鸣与社群归属感的培育”。最高级的品牌是让用户产生情感认同,要通过持续的内容运营和社群互动,让游客对城市产生“精神故乡”般的归属感。
“总之,核心竞争力源于将独特的文化内核,通过卓越的体验场景,最终升华为深厚的情感连接。”沈涵是这样说的。
擘画数智未来:
定位“创新实验场”,启动“城市剧本游”,发动“全民共创”
对于青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智文旅”城市名片,在品牌定位、内容创新或传播策略上,沈涵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在品牌定位上,她建议可以升级为“中国滨海生活方式的创新实验场”。“青岛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观光度假游玩的地方。这个定位更具前瞻性和话题性,能够精准吸引那些追求生活品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创造型游客’与‘生活家’。”
其次,在内容创新层面,沈涵力主打造 “城市级剧本游”。“我们可以借助数智技术,将整个青岛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宏大的剧本杀场景。游客通过手机小程序领取角色与任务,他们的探索路线将贯穿栈桥、教堂、老街、博物馆甚至特色餐馆,让原本碎片化的景点被一条条引人入胜的叙事线有机串联起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重游率。”
而在传播策略上,她倡议发动一场全民共创传播运动。“鼓励每一位游客和本地市民,用短视频、Vlog、照片等形式,分享她们心中最真实、最具个人色彩的‘青岛瞬间’。”同时,她建议还可以设立一个线上‘城市记忆数字博物馆’,常年展示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此一来,青岛的城市形象传播就不再是官方的单向输出,而演变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情感共创。“这才是数智时代最具生命力的传播。”
在专访的最后,沈涵总结道:“青岛的‘数智文旅’之路,关键在于用技术唤醒历史,用创意点亮生活,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成为青岛新故事的书写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