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I进课堂,老师不是被取代而是“升级”了——一线教师的转型真心话
创始人
2025-10-23 07:19:47
0

各位同行,最近是不是也被学校的AI助教“折腾”得又爱又恨?我所在的初中这学期刚试点AI教学系统,起初看着它能自动批改试卷、生成个性化习题,我差点拍手叫好,心想着终于能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结果实操俩月才发现,这哪是减负,分明是换了个更考验人的“战场”——要学新工具的用法,要改原来的备课思路,还要盯着学生别被AI带偏,连评课都得跟AI系统“掰扯”逻辑。这种从“传道授业”到“学习设计师”的转变,咱们群里不少老师都吐槽“像重新当回师范生”,但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些日子,倒也攒了些实在经验,想跟大家聊聊这波变革里的门道。

先说说最直观的变化:咱们的角色真不是“教书匠”了,更像个“学习产品经理”。以前备课是照着教材写教案、找例题,现在打开AI助教,输入课标要求,分分钟能生成三版不同风格的教案。但问题也来了,上周我用AI生成的数学教案里,竟然把“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步骤弄混了,幸亏课前检查时发现了,不然课堂上就得闹笑话。成都实验小学的孙一丁老师比我有经验,他说用AI做教学游戏,前前后后改了5版才满意,“思维难度低的活儿,AI干80%;核心环节还得咱们自己扛70%以上” 。

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现在我的工作重心完全变了:原来花两小时批改的语文作文,AI十分钟就能标出错别字和语法问题,但我得花更多时间分析AI给出的“学情报告”——哪些学生总在“细节描写”上丢分,哪些人的观点缺乏逻辑,然后针对性设计小组讨论题。有个男生每次写作文都依赖AI生成素材,我就用AI给他定制了“素材替换练习”,先让他用AI找资料,再让他用自己的话重写,慢慢帮他建立表达自信。这比单纯批改作文累,但看着他的进步,又觉得值。

不过最头疼的还不是备课改课,是当“AI纪律委员”和“思维教练”。现在的学生对AI比咱们熟,有的用AI写作业,有的直接复制AI的答案,甚至有孩子拿着AI生成的“伪科学结论”跟我争论。上个月讲《岳阳楼记》,有学生说AI讲的“范仲淹写作背景”和我不一样,我一看,AI把范仲淹贬谪的时间都搞错了。这事给我敲了警钟,之后每节课我都特意设计“AI找茬”环节:先让学生用AI查资料,再一起对比课本和权威史料,分析AI错在哪。

湖南的一位历史老师跟我分享过更绝的招:她让学生用AI生成不同观点的历史小论文,然后引导大家讨论“AI为什么会这么说”“遗漏了哪些关键史实”。她说这招既能练批判性思维,又能让学生明白“AI只是工具,不是标准答案” 。确实,现在咱们得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怎么用AI提高效率,比如用AI整理错题本;二是怎么防AI“坑人”,比如辨别信息真伪。这活儿比单纯讲课难多了,但却是AI时代必须教的本事。

说到这儿,就得聊聊咱们普遍的“双重焦虑”:一边是“技能焦虑”,AI更新比翻书还快,上周刚学会的功能,这周就出了新版本;另一边是“价值焦虑”,总担心哪天被AI取代。其实上个月教育部的调研里,好多老师都有这困惑,有人说“参加了AI培训,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到课堂上”,有人怕“自己的经验不如AI的数据靠谱” 。

但这段时间的实践让我想通了:AI能替代的是重复劳动,替代不了“育人”的核心。我班上有个内向的女生,数学总跟不上,AI生成的习题再个性化,她做着还是没信心。后来我结合AI的学情分析,发现她是几何直观能力弱,就每天抽十分钟用AI生成的动态图形给她演示,再陪着她一步步画图。现在她不仅能主动问问题,还会用AI自己找图形题练手。这种“技术+情感”的支持,AI再智能也做不到。就像四川省教科院的郭斌所长说的,AI能减负,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得靠咱们的经验,老教师的育人本事加年轻老师的AI技能,才是最棒的组合 。

那具体该怎么适应这种变化?结合我和身边同行的经验,有几个“接地气”的办法分享给大家。

先从“小切口”下手,别一开始就追求“大变革”。千万别想着一天就把AI用到教学全流程,那样只会累垮自己。可以先从最头疼的环节试起:比如语文老师先用AI批改基础字词,数学老师用AI生成口算题,等熟练了再试更复杂的功能。成都实验小学的做法就很聪明,先让信息技术老师和年轻教师组成“突击队”探路,再把经验传给其他老师,这样循序渐进,大家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就是先从AI批改客观题开始,用了一个月熟悉操作,再慢慢尝试用它做学情分析,现在已经能灵活搭配AI设计课程了。

多搞“同伴互助”,别自己闷头学。AI这东西更新太快,一个人琢磨很容易走弯路。我们年级组建了个“AI教学互助群”,谁发现了好用的功能、踩了什么坑,都在群里分享。有次英语老师发现AI生成的听力材料语速太快,群里立刻有人分享“调整参数的技巧”;美术老师用AI把学生作品改成梵高风格,也把方法教给了大家。教研组长还组织我们每周开“AI复盘会”,一起打磨AI辅助的教学设计,这种“抱团取暖”比单打独斗强太多。现在好多学校都成立了AI教学名师工作室,大家也可以主动参与,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 。

一定要守住“教育本质”,别被技术牵着走。不管AI多智能,咱们的核心还是“育人”。教学设计不能全听AI的,得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学生用AI出了问题,不能一味禁止,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说的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得先想明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把握AI的用法和尺度” 。比如我设计作文课,会用AI生成素材,但要求学生必须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用AI分析学情后,一定会再找学生聊聊,确认数据背后的真实原因。技术是“脚手架”,不是“指挥棒”,这点千万不能忘。

最后得学会“自我调节”,接受“不完美”的开始。刚开始用AI出错太正常了:可能AI生成的教案有漏洞,可能操作失误搞砸了课堂活动,这些都不可怕。我第一次用AI搞课堂互动,系统突然卡顿,场面特别尴尬,但后来跟学生笑着解释“老师还在跟AI磨合”,反而拉近了距离。咱们得允许自己有“尝试—反思—改进”的过程,别因为一次失误就放弃。毕竟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AI课堂,咱们带着他们一起探索,反而能形成更好的师生互动。

其实仔细想想,AI带来的不是“替代”,而是“升级”。它把我们从批改作业、抄写教案这些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去设计更有趣的课程,去传递AI给不了的人文温度。就像有位老师说的,以前咱们是“给学生灌知识”,现在是“带学生找方法”;以前是“自己备课”,现在是“和AI协作备课”。这种转变虽然累,但看着课堂越来越生动,学生越来越会思考,那种职业成就感是以前没有的。

当然,这波变革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AI工具不够贴合学科特点,数学的逻辑推导、语文的情感分析还得靠咱们把关;比如缺乏系统的培训,好多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这些问题总会慢慢解决,咱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技术和育人之间找到平衡。

最后想跟各位同行说:AI时代的老师,不是被技术淘汰的“旧人”,而是掌握新技术的“新人”。咱们的价值从来不是“比AI懂得多”,而是“比AI更懂学生”。只要守住这份育人的初心,再学会和AI做搭档,就一定能在这场变革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活得更精彩。咱们一起加油,别让焦虑打败了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上海向甘孜,“此生必驾318...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0月22日晚,“自驾318·向甘孜出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
Check Point:生成式... Check Point:生成式AI与智能代理系统重构网络安全新战线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让网...
马斯克称台积电和三星将参与设计...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台积电、三星将参与特斯拉人工智能芯片AI 5的设计工...
荣耀与比亚迪在AI智慧出行领域... 近日,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耀”)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签署战略...
马斯克:特斯拉正在努力“超额生... 钛媒体App 10月23日消息,关于可驱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芯片AI5,马斯克在第三季度财报...
“AI明星合影”需警惕侵权风险 本报记者 袁璐 无需千里追星,动动手指、短短十几秒,便能生成与偶像的亲密合影——近来,“AI明星合影...
秋天去哪儿玩?这些宝藏乡村值得... 进入秋季,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依托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资源,通过举办文旅赛事等多彩活动,带动乡村文旅蓬勃...
AI“复活”茶界泰斗为企业代言... “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10月近期,一段由人工智能合成的“复活”视频引发热议。已故8年的...
渝见好“村”光|梯田鎏金:秀山...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每天8点,渝见“村”光 今日打卡河坝村 河坝村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
Meta:裁撤AI部门约600... 【Meta周三证实裁撤人工智能部门约600名员工】周三,Meta公司发言人证实,Meta将裁撤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