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志》还载,自伯力东行1200余里,沿松花江两岸居住 的黑斤人,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 之。雪后则加板于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 下如飞。”可见,这又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 犁”。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可见,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 《吉林乡土志》又载:“清初,有所谓使犬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 江上结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 狗驾之,而头狗价最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在当 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 送信息。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 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野一望无垠。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 像,复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 产,可以驮重致远”,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鹿、四不像来驾“扒犁”。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 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猎户喜爱。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 车和爬犁,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 爬犁,供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下一篇:说话算话 古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