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浪潮的改革开放
创始人
2025-11-26 10:46:35
0

文 | 沈素明

1978年,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时的世界格局正在剧变,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陷入停滞。如果继续抱残守缺,与世界隔绝,那么中国必将被时代彻底抛弃。最终,决策者们做出了一个被历史证明为无比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这次伟大的自我革新包含两个动作:

·对内改革:彻底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市场活力和生产力,允许个体和企业在规则内追逐利润。

·对外开放:主动拥抱世界,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本,以及最重要的——现代管理经验

从此,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实现了四十多年的高速腾飞。今天,2025年,AI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这股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构商业,重塑社会。企业和个人,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是抱残守缺,把AI当成一个普通工具来用,还是主动变革,将它视为一次深层更新

·是封闭防御,害怕AI颠覆一切,还是开放拥抱,将AI视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和管理抓手

我的观察是,AI浪潮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升级,它要求我们进行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这不只是关于技术的讨论,更是关于组织、管理、决策和个人价值的深刻变革。那到底什么是“面对AI浪潮的改革开放”呢?它必须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共振。

回望1978年,中国当时的“旧体制”是什么?是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传递缓慢、资源分配僵化。正是这种组织和管理上的落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AI浪潮带来的冲击,与此何其相似?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挑战着传统组织:

·信息传递:AI可以直接处理海量信息并生成洞察,传统的层级汇报和信息流转机制瞬间失效。

·管理效率:AI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优化流程和决策,传统流程中的冗余和低效被彻底暴露。

·生产要素:AI算力已经成为新的、比人力更具扩张性的生产要素。

因此,AI时代在国家层面的主题是“开放”。1978年的选择是“对内改革体制,对外开放市场”;今天,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依然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AI技术,将其视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不是防范的对象。只有国家层面确立了“拥抱变革、开放合作”的基调,企业和个人才敢于大胆行动,便于降维到微观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价值层面

AI浪潮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发生了重构。如果企业只是把AI当成工具采购,在旧的组织架构上贴补丁,那么这个企业迟早会被抛弃。企业面对AI要:

引入AI,绝不是在旧组织上打个补丁那么简单,它要求组织动一次大手术。这次手术的核心,是重新定义“人”和“AI”在组织中的位置和价值。

传统的组织结构是层级分明的,信息和指令逐级上传下达。这种结构的价值在于信息筛选、上传和执行管理。然而,AI的出现,正在让中间管理层的价值面临严峻挑战。AI可以直接处理海量信息、总结报告、并向高层提供决策建议,那么,那些仅仅从事信息搬运、简单协调和表格制作的中间层级,其存在价值在哪里?

企业的对内改革方向必须是扁平化。强化决策层(利用AI获得更快的洞察)和执行层(利用AI获得更强大的执行力),削减冗余的中间信息处理层级。这不是裁员的问题,而是重新定义他们的工作职责,让他们从“信息搬运工”转变为“AI系统管理者”和“价值创造者”。

旧的业务流程,往往基于人的经验、固定的步骤和低效的协调。AI的冲击是:它可以实时监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到最优解,甚至在毫秒级完成复杂的决策。AI不是来“帮助”流程,而是来重构流程

企业的对内改革必须将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数字化和算法化。将那些原本依赖“老员工经验”才能完成的决策,提炼、封装成AI的决策支持模块。例如,销售部门不是靠“感觉”来判断客户,而是用AI预测模型来优化资源分配;生产线不是靠“巡检员经验”,而是用AI视觉系统来做毫秒级质检。

当AI承担了大部分重复性的工作量,比如写代码、写报告、做设计初稿时,传统的基于工作量或简单结果的激励机制就失效了。如果员工用AI在半小时内完成了一个原本需要两天的工作,你该如何给他发工资?按两天的工作量?还是按半小时的工作量?

企业的对内改革,必须将激励机制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考核的不再是“写了多少行代码”或“做了多少张PPT”,而是“通过AI解决了多大的业务难题”和“用AI创造了多大的增量价值”。这要求企业重新设计KPI,将衡量标准聚焦于AI赋能下的效率提升和创新成果。

过去,管理者只需要“管人、管事”。现在,他们必须学会“管人 + 管AI”。这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懂业务,还要懂AI的能力边界、运行逻辑和风险。管理者必须具备评估AI产出、设置AI目标、并对AI决策负责的能力。一个不懂AI的管理者,将无法有效指挥由“人与AI”组成的混合团队。

因此,企业内部的改革,首先要从管理者的学习和能力升级开始。

对内改革是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对外开放才是实现组织腾飞的充分条件。这里的开放,主要指的是思维和行动上的开放

企业必须摆脱对AI的抗拒和保守心态。AI不是来抢饭碗的,它是来解放生产力的。企业的管理层必须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探讨的不是“AI能不能用”,而是“如何用好AI来重塑我们的行业地位”。这种心态上的开放,是全员进行内部改革的心理基础。

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企业必须从传统的“采购AI工具”模式,转向“与AI供应商深度共建”的模式。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简单买一个AI系统,而是要将自己的业务数据、流程痛点、乃至组织结构,对供应商开放,与他们共同开发、共同优化。AI的应用不是一家企业能玩转的,它需要与生态伙伴建立长期、互信、开放的合作关系

AI应用不可能一次成功。它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数据偏见、模型跑偏和应用场景水土不服。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试错开放”的文化:允许失败,但要求快速迭代。将AI项目视为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必须一次性成功的软件工程。只有心态开放,敢于在业务的局部进行大胆尝试,企业才能找到AI与自身业务的最佳结合点。

AI浪潮的影响,最终会降维到每一个职场人身上。如果说企业的改革是宏大的,那么职场人的改革则是切肤的、迫在眉睫的。每个职场人,也需要进行一次“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AI时代,职场人的能力模型须彻底重构。

过去的职场人,依靠的是专业技能(如会计、设计、写代码)的熟练度。现在,新技能模型要求职场人拥有:专业技能 + AI工具的使用、指挥、评估能力。一个不会用AI的专业人士,很快就会被一个会用AI的新人替代。这种技能的升级,不是要你变成IT专家,而是要你学会将AI视为最强大的个人助理

AI正在接管大量的“动手做”和“规则性”工作。职场人必须将工作重心从“自己动手做”,转向“指挥AI做,自己做判断、做优化、做价值提升”。会计不是自己做账,而是指挥AI完成基础核算,自己去分析异常数据和提供战略洞察;设计师不是自己画初稿,而是指挥AI生成几百个创意,自己去筛选、优化和赋予情感价值

AI带来的最大解放是时间。职场人不能将目标设定为“AI帮我节省了时间,所以我可以早点下班”。而是要将思维升级为:“AI帮我节省了时间,我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创造更大的增量价值。”这要求职场人跳出“任务完成”的旧思维,思考如何利用AI的能力,去解决那些原本在能力边界之外的问题

对于职场人而言,最危险的不是AI的能力,而是个人的封闭与抗拒

个体必须克服对AI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将AI视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协作伙伴,而不是来抢饭碗的敌人。这种心态上的开放,是个人进行一切能力升级的前提。

AI时代的学习,不能依赖公司的统一培训。AI的变化速度远超公司的培训计划。职场人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不等公司推动,自己先去探索、试用AI工具。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尝试用AI来解决问题,快速试错,快速迭代。这是一种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动管理

未来的职场,将是人与AI,以及人与懂AI的人之间的协作。个体必须打破自己的知识壁垒,主动与AI技术人员、懂AI思维的同事交流,分享应用经验,形成协作网络。这种对外的开放和协作,将是职场人建立新时代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1978年,中国面对世界变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选择。不进行那场改革开放,中国就必然被时代远远抛弃。今天,AI浪潮带来了同等量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一场自上而下、彻彻底底的自我革新

·国家层面:做出战略选择,开放拥抱AI,将其视为新的生产要素。

·企业层面:进行组织变革,对内重构组织、流程、激励机制;对外开放心态、合作、试错。

·个人层面:进行能力升级,对内重塑技能、思维、工作方式;对外主动学习、开放协作。

国家战略为企业松绑,企业改革为个人提供平台,个人能力升级又反过来驱动企业的变革。这场变革,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那些主动“改革开放”的企业和个人,会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那些抱残守缺、封闭防御、只把AI当成工具贴补丁的组织和个体,必然会被时代抛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在亲眼目睹的时代铁律。AI不是眼花缭乱的潮流概念,而是真正超越工业革命的人类新进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洛阳博物馆发布公告 洛阳博物馆... 公 告尊敬的观众朋友们: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观众参观体验,洛阳博物馆将升级全网预约系统,自2025...
面对AI浪潮的改革开放 文 | 沈素明 1978年,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时的世界格局正在剧变,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管...
要背锅了!美军曝出重磅丑闻,泽...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2日,美国前中情局分析师约翰逊爆料称,“美国当局正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展开...
翻涌云海下的苍山与玉龙雪山,跨... 山脉巍峨,云海轻柔,两座山峰相隔数百里,却在冬日里完成了一次浪漫邂逅! 近日,受冷空气影响,云南大理...
高盛推出“2026年最重要交易... 距离ChatGPT发布已过去三年,企业AI应用正从概念走向实质,高盛认为做多AI生产力受益者组合将是...
AI塑魂、消费塑根,阿里终于站... 文 | 海豚投研 阿里巴巴于11月25日美股盘前发布了2QF26业绩,本季度市场最关注的两个问题—...
买家用AI图骗退款 商家用AI... □ 本报记者   孙天骄 □ 本报见习记者 刘紫薇 “双11”刚刚过去,一波“退货潮”随之而来。有商...
“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 本报电(记者赵珊)“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活动以“破界共生:探索旅游业...
OpenAI ChatGPT优... IT之家 11 月 26 日消息,OpenAI 昨日(11 月 25 日)发布博文,宣布旗下 Cha...
消费维权遇AI暗箭:一场失序的... 法治日报记者 孙天骄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刘紫薇 “双11”刚刚过去,一波“退货潮”随之而来。有商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