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映碧水,银杏铺金毯,芦花摇晚风”——2025 年 11 月 19 日,初冬的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节。3800 亩生态画卷上,500 余种植物褪去盛夏的浓绿,换上红、黄、橙、褐交织的盛装,与蜿蜒的古运河、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漫步其间,既能听见游船划过水面的轻响,又能瞥见黑翅长脚鹬掠过湿地的身影,市民与游客在斑斓色彩中感受季节交替的诗意,更在草木葱茏间读懂一场跨越十年的生态蝶变。这座曾遍布农药厂、皮革厂的工业污染地,如今已成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用 “三湾抵一坝” 的古老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

初冬的三湾,每一步都是流动的风景,每一处都藏着自然与人文的共鸣。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剪影桥的 “中国红” 已在晨光中苏醒,这座汲取扬州剪纸艺术精髓的景观桥,以刚劲的线条横跨运河,桥身倒影与水中红杉相映,构成 “红桥映红杉” 的绝美画面。

沿着 3 公里环形健身步道前行,脚下是松软的落叶,身旁是层次分明的林木:水杉与池杉挺拔如火炬,深绿、浅红、赭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银杏树枝繁叶茂,金黄的叶片随风飘落,在地面铺就绵延数百米的 “黄金大道”;乌桕树则独具风情,同一枝丫上竟能生出红、黄、绿三色叶片,宛如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调色盘。

湿地保护区内,680 亩修复湿地水草丰美,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斑斓树影,不时有小䴙鹈潜入水中觅食,泛起一圈圈涟漪,为静谧的冬景增添了灵动生机。

“以前只知道扬州有瘦西湖,没想到三湾的冬景这么惊艳!”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正带着家人在城市书房前拍照,她手中的相机里,既有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又有窗外层林尽染的风光。这座邻水而建的城市书房,由杭州 G20 峰会设计大师操刀,外立面采用自然木材,内部墙壁由废旧船板打造,悬挂着藤制鸟笼造型的灯具,处处呼应着运河文化的底蕴。

“在这里看书能闻到草木香,抬头就是碧水蓝天,这种体验太特别了。” 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三湾景区的独特魅力 —— 它不仅是生态公园,更是融合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的民生空间。在体育休闲区,市民们正在篮球场、羽毛球场挥洒汗水;在听雨榭,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看芦苇在风中摇曳;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前,游客排起长队,准备走进这座 “龙舟造型” 的建筑,探寻 2500 年大运河的文明密码。

谁能想到,如今这幅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的生态画卷,十多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翻开三湾的历史档案,这里曾是扬州城南的水陆门户,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府郭光复为解决漕船搁浅难题,将原本近 200 米的运河直道改造成 1800 米的弯道,“三湾抵一坝” 的智慧让这片水域成为南北航运的关键节点。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将城区南部规划为工业区,三湾片区迅速聚集了 89 家工业企业,农药厂、热电公司、皮革厂、水泥厂等密集分布,废水直排入运河,废渣随意堆放,曾经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异味。“那时候河边都是厂房和码头,河水黑得发臭,夏天根本不敢开窗。” 土生土长的三湾居民李大爷回忆道,当时周边居民纷纷搬迁,曾经繁华的运河畔变得萧条破败。

转折发生在 2014 年。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扬州运河三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将三湾片区升级改造列为重大城建项目,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就此拉开序幕。“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刮骨疗毒’—— 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

景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为了还运河一片清水,扬州累计关停搬迁工业企业 89 家,拆迁城中村居民 671 户,退耕及修复湿地 680 亩,退让出的土地全部用于生态治理。针对严重的土壤污染和水系破坏,施工团队采用 “圈层规划” 理念,以原有湿地、滩涂、河流为基底,划分出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参与区三个圈层,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措施。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生物修复、物理隔离等多种手段,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重新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的成效远比预期更显著。经过三年多的治理,三湾片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绿化覆盖率从原来的不足 10% 提升至 83%,新增生态用地 83.26%,水质常年保持在 Ⅲ 类以上;曾经绝迹的鸟类重新回归,黑翅长脚鹬、金眶鸻、红头潜鸭等 40 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成为名副其实的 “城市绿肺” 和 “鸟类天堂”。

2017 年 9 月,三湾核心区正式对外开放,这个总占地面积 3800 亩、核心区 1520 亩的生态人文景区,迅速成为扬州的 “网红打卡地”。2018 年 12 月,三湾成功创成国家 AAAA 级旅游区;2019 年 9 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在此揭牌;2021 年 8 月,入选江苏省首届 “最美生态修复案例”;2022 年 8 月,跻身扬州 “运河十二景”。一张张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见证着三湾从工业废墟到生态样板的华丽转身。

生态的蝶变带来了文旅的繁荣。近年来,三湾景区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不断丰富文旅业态,从 “单一观景” 向 “多元体验” 转型。2021 年 6 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这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设计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 7.9 万平方米,造型酷似一艘乘风破浪的龙舟,与旁边的大运塔、文峰塔、天中塔构成 “三塔映三湾” 的标志性景观。

馆内设有多个主题展厅,收藏了大量运河文物,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成为传播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大运河国际非遗文化博览园、“运河之心” 展示馆等项目陆续建成,非遗体验、国潮文创、风味美食等业态纷纷入驻,让景区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数据显示,2025 年开年不到两个月,三湾景区接待游客就突破百万人次,同比增长 9.28%,其中迎宾馆三湾店接待量同比增长 287.65%,总营收提升 264.88%,文旅融合的 “乘数效应” 日益凸显。

“三湾的成功,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更在于找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 扬州大学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指出,三湾的改造没有走 “大拆大建” 的老路,而是在尊重历史风貌和自然肌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圈层规划” 理念让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剪影桥、凌波桥等景观建筑,将扬州剪纸、漆器等非遗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则让运河文化有了具象的展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 “生态 + 文化” 的发展模式,让三湾不仅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典范。

如今的三湾,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景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增加具有运河 IP 辨识度的文旅项目,拉长文旅融合的产品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打造集 “非遗体验、文化展示、餐饮度假、购物娱乐” 为一体的文旅新格局。在生态保护方面,景区将持续加强湿地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让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的美景永续存在。

与此同时,三湾的成功经验也在向全国推广,为其他城市的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从 “工业污染地” 到 “生态氧吧”,从 “运河弯道” 到 “文化地标”,三湾的蜕变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也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夕阳西下,暮色中的三湾更添几分诗意。剪影桥的红光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运河水面波光粼粼,归鸟的鸣叫声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站在大运塔上远眺,蜿蜒的运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串联起两岸的斑斓林木和错落建筑,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长卷。2500 年的运河流水,见证了三湾的兴衰变迁;十年的生态修复,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这里不仅有层林尽染的冬景,更有生态文明的希望;不仅有运河文化的底蕴,更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湾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勇于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就能让受损的生态环境重焕生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而这条 “生态修复 + 文化传承” 的发展之路,必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让绿水青山遍布华夏大地,让文明之河滋养更多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