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精心挑选上传的照片,不只是美好瞬间,还可能是一把打开你和周边亲朋好友隐私大门的钥匙——而这一切仅仅是你打开某个AI应用,上传一张合影想美化处理一下,而在网络的另一头,你的相关数据信息已清清楚楚暴露于不法分子眼前:AI人脸识别功能瞬间分析出你的身份信息、社交圈层乃至经济状况,甚至还包括你和照片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联……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很多惯常的操作潜藏着越来越大的网络安全风险。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如何应对个人信息安全挑战,成为引发广泛讨论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其类似蝴蝶效应般延展的安全风险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合化特征。不止存在泄露身份证等关键信息的风险,在AI眼中,没有无关紧要的细节:即使是一张无意中分享的自拍照,衣服上的logo、背景中的地标甚至是你背后植物的种类,都可能成为AI数据拼图中的关键一环——这些零散的信息经过AI的整合分析,能够形成完整的用户个人画像。新的信息要素不断产生,信息分享在网络上留下永久痕迹,累积而成的“人物画像”甚至是立体的、活动的,类似于AI大数据环境中基于你个人的“全息投影”。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在AI加持下量身定做的骗局更可谓防不胜防。
如今,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普通用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速度。人工智能确实潜藏着巨大的价值,然而它既像是进一步启迪人类智识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亦像是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潘多拉魔盒。在AI大模型“读心察意”的时代,隐私的观念和边界呈现出潮汐般的动态趋势,随时处于重新的分析和定义中,传统意义上的隐私保护概念以及相应的措施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技术环境。当一张普通的合影或是跑步打卡照就能泄露你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必须在热切分享前先放慢一拍、问问自己:这些信息一旦被公开,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超越并且把控人工智能的“人的智能”,或许不仅在于技术为我所用,更在于知道何时应该按下暂停或保持沉默。随着AI感知能力的不断升级,以及AI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的隐私意识也需要同步升级:使用安全合规的人工智能软件,并在日常的社交分享中更加严谨地保护个人信息,应当成为我们新的网络安全常识。同时,相关部门以及网络平台也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个人信息管理制度和隐私保护制度,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特别是保障鉴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和未成年群体的网络合法权益。(李咏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