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以扎实的举措、创新的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条条改造一新的背街小巷,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口袋公园”,连同繁忙的产业项目与焕发新生的传统村落,共同勾勒出一幅城乡共富、景村共融的生动图景。
品质升级,小镇生活“有里有面”
黄果树的“变”,始于街巷之间。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将城镇品质提升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从铺设17.5公里燃气管道到完成背街小巷改造,从新增120个公共停车位到建成超2700个车位的大型临时停车场,居民的“急难愁盼”被一项项解决。
改变不止于此。11.5公里主干道路面的修复,让出行更为顺畅;两条城市公交线路的开通与25台公交车的投放,为生活增添了便利。更让人欣喜的是,绿色成为城镇的底色:新增与改造的公园绿地、蜿蜒的郊野绿道、郁郁葱葱的林荫路,共同将城镇绿地率推高至55%,在全省名列前茅。如今的黄果树,不仅是一座风景名胜区,更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家园。
固本兴新,脱贫攻坚成果“成色十足”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黄果树旅游区为3012户12218名脱贫群众织密了防返贫监测网,通过医保、民政等多部门数据交换与综合研判,确保风险“动态清零”。
政策保障持续发力。2024年,争取各级财政衔接资金912万元,实施项目21个,确保资金重点向产业倾斜,惠及广大脱贫户。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到户产业奖补、“雨露计划”助学补助等精准“滴灌”,为脱贫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子女求学提供了坚实支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点对点”返岗专列、线下招聘会等“七大增收措施”,黄果树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14.81%。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小区”,资金入股企业的分红模式,让搬迁户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东西部协作的深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广东力量”。两年引进11家广东企业,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消费协作金额连年增长,有力助推“黔货出山”,协作资金支持的产业、就业、人才培训等项目扎实推进,为区域发展增添了新引擎。从资金投入到产业合作,从劳务协作到消费帮扶,一条跨越山海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美美与共,美丽乡村“各美其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黄果树的乡村,正焕发出多元的魅力。
在黄果树镇,11个传统布依族村寨被串联成一个占地11万余亩的宏大集群,成为贵州唯一的布依文化集聚地,为研学、度假提供了深度体验空间。
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13.98公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全覆盖,从细节处提升了乡村的“颜值”与“安全值”。
而一个个特色村寨,更是亮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桃子村倾力打造“休闲康养”品牌,村史馆、农家书屋、幸福院点缀其间,先后荣获“贵州省森林村寨”等称号,一个“世外桃源”呼之欲出。下苑村则深耕“文化名片”,让古老的地戏非遗“活”起来,每年创造24万元的综合经济效益。石头寨村凭借“民宿康养”出圈,成功引进“匠庐·村晓”“山月集”等高端民宿品牌,通过村企联建盘活闲置资产,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荣誉揽入怀中,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才筑基,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黄果树通过换届选举,实现了村干部队伍结构的“一降一升”:平均年龄下降9.1岁,高中以上学历比例大幅提升41.54个百分点。同时,21支乡村振兴工作队、63名驻村干部和210名后备干部如新鲜血液般注入基层,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主心骨”和“生力军”。
从城镇到乡村,从产业到人才,黄果树正以城乡融合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在黔中大地上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新画卷。(肖斯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