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技术解构传统教育模式的当下,教师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师范教育又该如何打破 “制度惰性”,培养适配新时代需求的教育者?今天,一读EDU与您分享姜超老师的文章。文章将从“身份危机下的教师角色重构”切入,剖析教师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型路径;再聚焦“育人初心的时代践行”,解读教师在好奇心点燃、价值导航与情感守护中的不可替代性;最终指向“师范教育范式革命”,探索“大学-中小学-科技企业”协同育人的破局之道,带您一同思考:AI时代的教育,如何守住“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让教师成为连接技术与人性的关键力量。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场探讨“AI赋能教师:重塑教育的未来”会议。会上,一位教育学家坦言:“当AI能够以超乎人类的速度传递知识,教育的本质反而更加清晰——它不是冷冰冰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影响。这句话道出了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思考与坚守。
01
身份危机:技术洪流中的教师角色重构
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在解构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角色,AI能够批改作业、设计课程、甚至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的独特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义与发现。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核心角色是“知识权威”,其职能主要集中于知识的筛选、传授与考核。然而,AI的崛起彻底解构了这一角色设定。一个能够接入人类几乎所有知识总和的智能体,使得任何个体教师的知识储备都相形见绌。这迫使教师的角色必须实现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
正如北京邮电大学顾仁涛教授所言, 学生应学会将AI作为“拓展自身认知边界的战略性资源”,而教师正是这一过程的引路人。这些转型,本质上是从“经师”向“人师”的回归与超越,是教师专业性的一次涅槃重生。北京邮电大学顾仁涛教授指出,学生需要将AI视为"拓展自身认知边界的战略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型,成为人机协同教学的引领者。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向AI提问、评估AI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并将技术输出转化为真正的个人洞见。
02
价值回归:育人初心的时代践行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权威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识垄断之上。然而,AI的解构性力量正迫使教育剥离其表层功能,回归最本真的核心—— 对人的全面培育,在AI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教师角色的核心价值正经历一场本质性的回归。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形成了共识: 教师的核心价值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育人本质”。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石凤认为,AI赋能的高校教师需发展“基于AI的情感化人能力”——利用AI分析学生的情感状态数据,通过个性化沟通、心理疏导等方式给予支持,用人文关怀弥补技术的情感缺失。回归育人初心第一需要点燃学生对未知的好奇。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填鸭式地灌输既定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批判性审视既有知识、并创造性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正如苏格拉底所实践的“精神助产术”,教师的角色是提出真问题,引导对话,激发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诞生属于自己的智慧。AI可以提供海量的答案,但优秀的教师则教导学生如何提出前所未有的问题,并守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 第二,教师必须担当价值的导航者。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价值多元环境。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石凤强调,教师需要发展“基于AI的情感化人能力”,在利用技术分析学情的同时,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仁爱。当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学术诚信的边界;当面对算法偏见时,要与他们探讨公平正义的价值。 第三,教师始终是情感的守护者。技术的冰冷界面永远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及时的鼓励、一份耐心的等待,这些细微的教育瞬间蕴含着改变生命的力量。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困惑,从沉默中感知不安,这种基于真诚互动的教育关怀,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
此外,价值的回归并非意味着抛弃技术,而是在深刻理解技术局限性的基础上,重新锚定那些真正属于“人”的、不可替代的专业角色,实现人性的超越。毕竟AI无法理解也无法回应人类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师的独特价值,在于能够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连接。他们能从一个眼神中读出困惑,从一次沉默中感知不安,并能给予及时的鼓励、温暖的共情和个性化的精神支持。这种基于真实互动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沟通,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供情感安全感的核心,是冷冰冰的界面无法替代的“生命影响”。
03
范式革命:师范教育体系的破局之路
面对教师角色的深刻变革,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却表现出显著的“制度惰性”,面对教师角色的深刻转型,显露出明显的不适应。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深入到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之中。
其困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课程体系僵化,与智能素养要求脱节:当前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技术”类课程往往仅作为点缀,内容多停留于PPT制作、网络平台使用等浅层应用。对于人工智能的原理、伦理、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设计AI赋能的教学方案等核心内容,普遍缺失。这导致准教师们走出校门时,自身对AI的理解尚处于“工具操作”层面,何谈引导学生进行“人机协同”?
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实践场域匮乏:师范生的培养仍在传统的“大学理论课程+中小学短期实习”模式中打转。实习环节往往侧重于听课、模仿和试讲,极少有机会在真实的中小学课堂中,系统性地设计和实践其融合了AI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案。没有经过“设计-实践-反思”的完整淬炼,所谓的“学习设计师”角色便无从谈起。
第三,评价标准停滞,阻碍创新人才涌现:师范生的评价体系仍过度依赖于学科知识考试的分数和程式化的教学技能考核。对于其在课程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技术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等软性素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这种“指挥棒”效应,无形中扼杀了未来教师们进行教学创新与自我突破的内在动力。
要破解上述困局,师范教育需要的不是微调,而是一场“范式革命”。它必须从目标、课程到模式进行一场彻底的重构。今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对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作出了全面部署。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教师,已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核心是培养范式的重构,要创建“大学-中小学-科技企业”三元协同的培养共同体。借鉴本次论坛所倡导的跨界合作精神,打破大学象牙塔的壁垒。让科技企业提供前沿技术平台与案例,让中小学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让大学的理论研究、企业的技术资源与中小学的实践智慧在共同体中深度融合。在此模式下, 师范生的实习应升级为长期的、项目制的“教学创新实践”,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完成其专业成长。此外,在推进技术赋能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陷入“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陷阱。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师范教育的重构必须包含价值层面的深刻反思。比如能够清醒地认识到AI的局限与偏见,并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做出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正如一些学者所警告的,如果没有“人”的干预与引导,技术反而可能拉大教育差距。教师,正是那个确保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捍卫教育温度的“关键变量”。
AI对教育的冲击,并非一场需要抵御的洪水猛兽,而是一次促使教育回归其本真价值的历史契机。它剥离了教师角色中那些可被技术替代的部分,从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不可替代的、属于“人”的珍贵特质——创造力、共情力、价值判断与生命关怀。教师的角色,正从舞台中央的“独奏者”,转变为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与学生成长的“建筑师”。回望论坛上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更加确信:当AI能够以超乎人类的速度传递知识,教育的本质——那份充满温度的生命影响,反而愈发珍贵而清晰。未来,需要我们用今天的教育变革,去创造属于明天的教育未来。
(姜超,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