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陈思羽)2025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文简称“淮塔”)迎来建成开放60周年。值此纪念日,《战旗耀淮海——九三阅兵功勋部队淮海战役战史专题展》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北广场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历史的旗帜”与“精神的薪火”双线交织的展览,既是对6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以生动的形式,展现这座红色地标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崭新姿态。

升级:从硬件焕新到展陈革新
六十年积淀,十年蝶变。淮塔的物理空间近年来实现质的飞跃。
淮海战役纪念馆对标国家一流革命场馆完成全面改造提升。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的新展览,汇聚2066件文物、1100张照片和20余处艺术场景,构建起“研究型、教学型、体验型、创新型”的展览体系。这一创新实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硬件保障同步升级。1384平方米的新建文物库房,为馆藏2万余件藏品提供了现代化的“家园”。粟裕将军纪念广场、支前小道等现场教学基地的改造提升,以及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的完善,共同构筑了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红色地标;园区生态同步优化,建设绿化复层林3200平方米,更新模纹及地被25000平方米,实现服务功能与园林环境的同步提升。2024年,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志着其综合实力迈入行业前列。
活化:从守护历史到创造价值
守护文物是使命,让文物“说话”、将历史“激活”,是淮塔在精神层面实现跨越的关键。
在深化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淮塔构建起“专人访+影像存+统一保+专家研”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动历史资源从“静态守护”向“动态创造”转型——累计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95位,整理口述资料450余万字,编纂出版《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上下册,收录210位亲历者的珍贵记忆,为历史研究与精神传承夯实了一手资料根基。
为延伸活化价值,下一步将推进口述史续编出版,并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口述+影像”融媒体产品,通过视频化、场景化再现那段峥嵘岁月与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为公众提供更鲜活可感的历史滋养。这些探索与实践,为“淮海战役历史展览中文物史料的活化运用”项目荣获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的成果,写下了生动注脚。
送达:从“静待来访”到“红色直通”
新时代背景下,淮塔正从“等待参观”的纪念地,转型为“主动送达”的文化供给站。
这一转变的核心载体是“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文化直通车。通过创新构建“10+10+10+10+N”(10场专题展览、10门精品党课、10个现场教学微课、10节青少年研学微课及N种创新形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红色教育从“一阵春风”化为“四季常青”,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让信仰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淮海战役革命精神特展”“粟裕战役指挥艺术展”“人民的胜利”“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华东地区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革命文物展”等原创展览组成“巡展舰队”,走进战区、大学、各地文化场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极大地扩大了淮海战役和徐州的影响力。“决胜密码——淮海战役史料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行走中的红色课堂——淮海战役的一天”等特色研学课程,入选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并获评中国博物馆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十佳教学案例。
与此同时,淮塔的创新实践获得多方认可:“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三三’工程”入选国家部委优质资源项目;推动制定的《徐州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为红色资源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淮塔用一甲子的实践证明:红色纪念地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活化”。这座60岁的红色地标,正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开启历史回顾与新征程,让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