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期延续至前不久的国庆假期,一种名为“聪明游”的旅行方式正深刻重塑旅游市场。从曾经的即兴奔赴到如今的精细筹备,热门景区的人气分流给了部分小众目的地。这不仅是旅行方式的改变,更标志着一种普遍、成熟的理性旅游观念正在形成。

决策之变:从行程规划到价值预设
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提前数周的详细规划来追求更深度的旅行体验。这反映了人们对旅行品质的高阶需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抵达,而是期望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价值。当游客已如此用心“预习”,旅游业者又该如何以真实、全面的信息,为他们描绘出一幅可靠的“出行图景”呢?

积极的实践已在悄然发生,例如,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通过精心策划的系列直播活动,开创了沉浸式旅游体验的新模式。在“云南虫谷”秘境探险直播中,主播带领观众深入雨林腹地,探秘奇特的热带生态环境;而“夜探昆虫”的镜头则聚焦于夜间森林中活跃的各类昆虫,展现它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将参与者才能感受到的沉浸式场景与生动细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潜在游客面前。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身临其境,提前感受森林公园的自然野趣与生态魅力,为游客构建了真实可靠的出行预期。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则以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为游客打开了深度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在夏至日这个特殊时刻,园区通过直播哈尼族“太阳节”庄严的取火仪式与充满 欢笑的“摸你黑”民俗活动,让屏幕前的观众得以实时感受节庆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节日转播,更是一次 生动的文化解读与情感传递。直播镜头下的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哈尼族的文化故事,使遥远的地方习俗变得可感可触,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体验之变:从地理寻访到场景沉浸
游客不再满足于在不同地标间奔走打卡,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提供深度沉浸与情感共鸣的特色场景。无论是深入森林公园的自然观察、参与非遗传承的深度体验坊,还是探访科技园区的研学实践,这些能提供高价值体验的场景正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的出行选择,直观展现了 “聪明游” 的核心主张——以优质体验为导向,以高性价比为标尺。

云南野生动物园的创新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园区充分依托滇中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在模拟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打造出大尺度的开放式探索空间。这一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动物园的观赏模式,让游客在近乎野生的环境中 有机会与动物不期而遇。无论是偶遇在林间漫步的孔雀,还是观察在自然栖息地中活动的野生动物,这种沉浸式的自然观察体验不仅强化了生态教育的价值,更以其独特的场景魅力,让每位游客都深感不虚此行。

同样以场景制胜的还有湖州长颈鹿庄园,庄园不满足于简单引进动物,而是完整复刻了非洲草原生态场景。其最具代表性的体验,当属游客在开放式餐厅用餐时,长颈鹿会优雅地将头探入廊道,与人们近距离互动。这一精心设计的场景,将寻常早餐升华为充满惊喜的独特体验。游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还能感受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奇妙时刻,这种跨越常规的互动方式,让每个瞬间都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验为王”。
角色之变:从产品选择到生态共创
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正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文旅生态的积极共建者。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个人旅行体验转化为生动内容,成为景区最具说服力的“口碑代言人”。其对深度体验的需求也推动各类文化场馆升级研学项目,实现“游”与“学”的融合。正是通过这样的多元参与,游客不再仅仅是服务的接收者,而是与行业共同构 建出一个更具互动性与教育价值的新生态。

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孩子们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天文仪器,更是通往宇宙奥秘的知识边界。当小游客们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项目观测星轨、探索行星运行规律时,他们天真的提问与专注的神情,都成为课程优化最珍贵的参考。这场旅行早已超越单纯的观光体验,化作一场充满惊喜的双向知识对话。正是这样的互动机制,让每个参与者都不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成为推动科教内容持续迭代升级的积极力量。


这种共建共享的理念,在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同样绽放异彩。当古老马帮文化与年轻的笑脸相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孩子们身着传统马帮服饰,体验“小小马帮”的文化传承。传统与潮流的这场美丽邂逅,让历史变得可亲,让文化传播更具活力,共同见证着古老遗址的当代新生;与此同时,由网友拍摄的园区水豚“卡皮巴拉”的趣味短视频,还获得了新华社抖音账号的转发,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社会知名度。

图片来源:新华社抖音号截图
这些案例表明,游客通过新媒体分享和深度体验参与,正与景区共同创造内容价值、塑造品牌形象,实现从消费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换,构建出更具活力的文旅新生态。
“聪明游”不只是旅行模式的迭代更新,更是大众生活态度的鲜明映照。从行前的价值预设,到途中的场景沉浸,再到游后的生态共创,这场由消费者积极参与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当代游客日益成熟的消费理念,更对文旅产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唯有读懂这份“聪明”,以更优质的供给回应需求,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双向奔赴”。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湄公河旅游提供)
责编:玄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