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李博)10月28日,“AI助残——残疾人声音价值传播助残行动”正式启动。该项公益计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发掘残疾人声音价值、开拓数字时代就业新路径,标志着科技助残事业在声音经济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启动仪式现场,北京市残联代表、技术专家及残疾人代表齐聚,共同探讨如何将AI语音技术转化为普惠的就业工具,助力残疾人就业。
据了解,该行动的核心技术支撑来自于灵伴智能的“AI替身”技术。参与者只需录制2小时的有效干音,即可训练出一个高度拟真的个人声音模型。该模型能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文字转换为参与者本人的声音,并可应用于有声书、广播剧等多种商业场景,所产生的收益将由平台与参与者分成。
据介绍,未来一个月,该行动将正式开放线上渠道,面向社会招募首批“声音合伙人”。项目组将为入选者提供系统的线上培训与线下专业录制支持,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该项行动的启动,推动助残工作从传统的帮扶模式,转向以科技赋能个体潜能的新模式。”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一级巡视员王响平表示,“我们通过帮助参与者将声音特色转化为可持续开发的‘数字资产’,激活‘声音经济’中的助残潜能,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关键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