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图图爸爸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我们总是会对孩子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
可是有些时候自己的行为却影响到了孩子,甚至会让他们认为说谎是爸爸妈妈的正常行为,所以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保持诚信的状态。
前段时间去逛商场的时候,闺蜜的孩子文文看上了一款玩具,但是当时可能闺蜜带的钱不够,就对孩子说“下次妈妈给你买好不好?这次妈妈钱没带够。等到下次爸爸一起来的时候,让他给你买,听话好吗?”
本以为听完这句话,乖巧懂事的文文会立即答应。没想到文文一下子躺在地上不走了,表示“上次你也是这样说的,每次都是下次,下次,可是你从来没有兑现过,我再也不愿意相信你了。今天你要是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闺蜜也是非常的尴尬,确实自己兜里真的没有带钱,却因为之前欺骗孩子的行为,使得他们对自己并不信任。
在很多父母的想法之中,总是会利用 “下次” 这样的话语去教育孩子,表示“自己现在没有能力,等到下次的时候自然就会满足孩子”。
看似是答应了孩子的条件,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做,也会引起孩子的不满。
相信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不太愿意去做之时就会表现出来所谓的 哄骗法 。
利用暂时的哄骗去让孩子相信自己,同时有一部分孩子很有可能忘记,那么自然而然爸爸妈妈再也不需要担心。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有一次他们特别想要某种东西,爸爸妈妈还是利用“下次”这样的话语来哄骗孩子,也会让他们记起之前所有的事情,同时认为爸爸妈妈永远都在骗自己。
或许偶尔短暂的方式,去缓解自己当时面临的尴尬是正确的,但是长时期使用这种所谓的哄骗教育法,来应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就会影响到孩子对我们的印象。
除此之外,也会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哄骗行为。
为什么不能在给孩子购买的过程中直接说出自己的理由呢?难道只有通过哄骗才能解决这一个问题吗?
实际上,每一位宝妈在进行哄骗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就暗示出来较为本质的原因。
“妈妈妈妈,我们下周去游乐园好不好啊!上周你已经答应了,说这周去。我已经准备好了,作业都已经写完了。”
“爸爸,上次你说要给我买的 汽车 ,这次可以买了吗?我真的好想要啊。上次我就说这次再买,我最近这两天表现也挺好的,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答应我,满足我这个愿望。”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所谓的下次其实就是不答应。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内心具有期待,认为爸爸妈妈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在下次自然而然会满足自己的要求。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利用哄骗的教育呢?
1)以自己忙为理由开脱
确实现在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父母在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极其劳累的。
长时间如此,自然而然也不愿意在周末的时候出去活动只想宅在家里。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精力较为旺盛。和疲惫的父母相比来说,对于外界的事物还是较为好奇。
遇见这样的情况,父母或许就会利用孩子内心心疼爸爸妈妈的情况去为自己开脱。
毕竟说几句“爸爸妈妈这周太辛苦了,等到下次好吗?”相信孩子也会理解,只是一次又一次,下次何其多?
2)认为孩子年龄小,总会忘记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孩子的记性比较差,所以这次答应他们的事情,下次说不定孩子就不再想去了。
看似是对孩子正确的分析,实际上却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想着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在三岁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为明显,也会分析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以及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以为孩子并不懂得自己所说的话语有什么暗示性意义,就会对孩子敷衍了事,这样的行为是较为错误的。
试想一下,孩子明明特别想要这个玩具,爸爸妈妈给了孩子期待,最后却又不太愿意去满足,岂不是让他们很痛苦?
确实通过一定的哄骗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的舒适,避免孩子在一旁过分的吵闹,但实际上却会影响到孩子本身的成长。
我们也会发现,那些 经常经历哄骗教育的孩子,他们对于父母完全不信任之后,就形成撒泼打滚、立马说立马做的性格。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体谅自己,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利用哄骗教育的方式呢?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所谓的哄骗教育,主要体现在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
如果孩子从小就遭受到这样的影响,那么长大之后他们又如何和别人一起相处呢?
在和别人相处之时,如果也是利用这种所谓敷衍了事的状态去应对别人,自然而然也会使别人不再信任自己,对他们的人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信任感的建立越来越困难
从上面的分析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孩子对别人建立信任感,还是别人所谓的话语,对孩子的冲击其实都在逐渐的减弱。
在亲子相处过程之中,爸爸妈妈所说的话都不能够实现,孩子又凭什么去相信其他人的?
在父母的影响之下,孩子也了解到了这种所谓哄骗教育的好处,自然而然在和别人相处之时也会使用,所以这种信任感建立就会越来越困难。
②孩子有模有样的学习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孩子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孩子慢慢的也会学习父母这种所谓的哄骗。
哄骗本质就是欺骗,它会影响的一个人本身的性格、品质。之前有相关的研究证明,孩子在两岁之后就已经有说谎的能力,如果爸爸妈妈长期以说谎的姿态去应对孩子,他们也会快速的学习。
以后我们想要从孩子的口中听到一句实话,是不是会显得较为困难呢?
③孩子缺乏主动性
你这次把作业写完了,过会儿妈妈就给你买零食吃,我们立马去超市。
这次考试要是考第一名,妈妈绝对下次去超市就给你买最喜欢的玩具。
这周表现好,下周爸爸妈妈绝对带你去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玩旋转木马吧。
对于孩子来说,所吸引他们的并不是妈妈答应的过程而是最终的结果。
超市买零食、买玩具、去玩旋转木马,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如果爸爸妈妈剥削了孩子的最终享受的过程,自然而然孩子也不再愿意主动地努力。
很多父母总是忽视了自己孩子本身的接受程度,甚至以一种哄骗的态度去应对孩子。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如何去纠正让孩子能够体谅自己,同时又能够主动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1、将真实的原因告诉孩子,取得他们的谅解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所有答应的事情尽量要做到,做不成的事情千万不要答应,这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印象。
只要爸爸妈妈答应的必然能够完成,这种亲子之间的契约其实对于亲子关系的融洽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如果真的出现了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情况,也要将真实的原因告诉孩子。
比如爸爸妈妈这周真的非常的疲惫,这次妈妈有什么事情,看似简单的解释,其实也表达出来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视,避免孩子内心受挫。
2、物质奖励教育要少用
孩子本身的成长应该是他们不断前进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应该尽量减少物质奖励。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完全被物质奖励吸引,他们是否会存在没有物质奖励就不再愿意行动的情形?
如果一味地以这种物质奖励激励孩子不断地前进,当所有的奖励消失时,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所以选取鼓励式的教育,比过度奖励更重要。
3、规范孩子的行为
很多父母表现出来哄骗教育,其实是自家孩子较为调皮总是缠在爸爸妈妈一旁。
我们也应该让孩子了解到,在内心有诉求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怎样的?
一味地烦扰父母并不会得知好的结果。
比如孩子想要去游乐场,却一直缠在爸爸妈妈旁边请求,这样的行为既影响了父母的心情,同时也会让孩子认为撒娇、暴躁、撒泼等形式都有作用,这也是较为错误的。
正确问题正确处理,才是父母教给孩子的方式。
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也应该了解清楚。而我们上面所说的哄骗教育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希望家长能够明白它所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鼓励式教育,促进孩子主动的进步。
上一篇:《晏子辞千金》的原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