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观看艺术展,结果发现都没什么差别,要怎么欣赏它的美?
我也经常去观看艺术展,其实说实在话要说巨大的差别,我有时候也体会不到,但是每次去观看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因为在看艺术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欣赏美那欣赏美总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
我觉得如果你想要去好好的观看一场艺术展,那么事先还是需要做一点准备,如果你抱着无所谓的心情,走马观花的看,那肯定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别,也没有办法获得一些美的享受。我每次去博物馆看展览的时候,其实提前都会做一些准备,我会去看一看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为了表达什么,为什么设置这样的主题展览中的作品都是由谁所创作的,这些艺术家他们的背景大概是怎样以往的作品是怎样。
其实只要稍微浏览一下,你对这个展览的整体内容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体会艺术品所表达的意思,整个展览也会更有趣。如果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那么进去可能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便你看得再深再久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其次,有的时候我觉得看艺术展其实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仅仅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那你可以换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去休息,没有必要非要去看什么艺术展。
艺术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很难说清楚谁好谁坏,其实全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对于艺术作品,其实应该抱有更高的尊重和包容。
其实我很反对看展之前做许多功课,这样就和上课一样沉闷,预习才敢上阵,看展的乐趣少了一大半。
但是我有一个办法适合毫无常识和经验的人,也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经验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画展要分三遍看:
请暂时忽略画作旁边的小小的说明文字,因为有许多人是会下意识的不断的去看个说明注释,坏习惯!入到展厅后,先花最少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整个展厅,绘画在哪里,装置在哪里,摄影在哪里,录像在哪里,整个展览的主题和概要是什么,不需要马上理解和分析什么东西,只是粗粗浏览,这一遍浏览,大致上你会迅速判断几个你觉得有意思的作品,请记下它们的位置。
然后从入口处再看起,这一遍可以看看展览前言,可以看看你感兴趣的点和策划展览的人的思路是否一致,还是完全不同,如果不同,策展人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想的,你和他在对作品的理解上有什么偏差。然后掠过第一遍对你毫无触动的作品,直接去看那几个你喜欢和有记忆的作品,有需要的话,拍照,和作品多待一段时间,不要看任何文字信息!大概花个十来分钟也差不多了。
第三遍如果你对某几个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再看画作边的文字说明,对于有专业基础和经验的人来说,作品创作的年份和使用的媒介材料这些信息,是比作品标题重要的多的多的信息。
不要高估自己的消化能力,一个中型展览,看四十分钟已经非常疲倦了,有些作品分楼层,就不要上上下下的跑了,还是这个方法,一层层来就是。
这样大致一个展览不会漏掉在直觉上对你有触动的东西,那种事先做功课,事后买画册的看展法,事实上只是记住一些和艺术相关的知识,和直接面对艺术品给你的直觉体验,这是完全两个层级的体验。
当然,如果你是旅游到一个城市,时间有限,而看的又是一个比较费解的当代艺术的展,以上方法也适用,但更省事的方法是借一个语音导览器。去年我在惠特尼美术馆看昆斯,才发现这玩意儿的异常好用。如果是卢浮宫这种不来个十次八次不足以走完的大型博物馆,你就当观光客去看最有名的几个好了,藏品太多,就算给你几年,一幅幅看那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妄想。有基础的人,还是在家看书搞清楚艺术史脉络,到时候直接去博物馆按图索骥最方便。
其实不要小看走马观花留下的“印象”,这印象就是艺术品给你最直观的打击,杜尚的自行车轮,梵高的星空,卢梭的野人,画幅的大小,材质,灯光,游人,气氛,环境,这都很重要,不要想太多知识和前因后果,都已经来到艺术脚底了,还试图用智力的杠杆去撬开直觉的大门,太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