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是风儿吹开的花
十三岁那年,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我忍住狂乱的心跳,在一个无人的夜晚,写了篇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第二天,像做贼一样把信投进邮筒。
火是风儿吹开的花在稿子寄出好长时间里,我一直都沉浸在幸福和忐忑不安中。然而,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每天还依然是上学,放学。
一天,我吃完午饭到教室,看到有好多同学正围着班长狂笑不已。看到我进来,笑声更是像决堤的洪水。他们用手指着我大声说:“看,咱班的大作家来了!”我一惊,猛然想起投稿的事,难道我的文章发表了?我正不知所措时,班长兴冲冲地走到我跟前:“作家同志,我们班因你而骄傲!”他的话刚说完,笑声再次轰然而起。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守候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现在猛地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时变得手忙脚乱。“怎,怎么了?”“怎么了?”班长脸一扬,“你的文章发表了。”“啊!”我忽然有一种被抛到半空的感觉,一下子跳了起来,然后抓住班长的肩膀使劲晃着:“真的吗,真的吗?”哈哈,教室里再一次响起哄堂的笑声,还有的干脆使劲敲起桌子。“真的!”班长说着把一封已经开口的信扔到我的身上。我匆匆打开,里面是我的那篇文章,只是第一页多了几个字:“退回,继续努力。”
时光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你的理想不是当作家吗,我看你干脆当‘家作’得了,在‘家’里‘作’!”他的话就如鞭炮的捻子,再一次引爆了全班。我就像孔乙己,给教室内外带来了快活的空气。
那个中午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回到家,妈妈正坐在厨房里做饭,我不禁哭起来。妈妈慌了,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我抽泣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她听后,什么也没有说。
不知过了多久,她拿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轻轻一划,顿时一个如豆的火苗燃烧起来。她说:“孩子,吹灭它。”我不明白妈妈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对着火苗,“噗”地一声,火熄了,剩下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和一截烧焦的木棒。母亲又用火棍挑起锅底正在燃烧的柴火,对我说:“对着里面吹。”我使劲吸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锅底狠狠地吹了过去。那火如浇了油似的,熊熊燃烧起来,还有一团火苗发怒般地挤出了灶膛。母亲随手往锅底又加了一把柴火,对我说:“继续吹,吹灭它。”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说:“火太大了,吹不灭。”
过了好久,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火柴一口气就轻易吹灭了,而锅底下的火越吹越旺,你愿意做火柴还是愿做柴火啊?”
“我要做柴火。”我重重地说。
说完那句话的时候,我就像卸掉了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五年级时,我终于在一家小学读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继而,第二篇、第三篇也纷至沓来。我成了班级和学校名副其实的“作家”。面对同学羡慕的目光,我终于明白,之前之所以受到讽刺,是因为我不够优秀。
如今,无论做什么,每当我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听到别人讽刺打击,遇到困难和挫折想停下脚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锅底下的那堆柴火,它如一朵无比美丽的花朵迎风怒放,催我上路。
2.那个曾经任性的女孩,一夜长大
我们学校的门口有一个煎饼摊,每天放学,那里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同学们说那里的煎饼果子是全城最好吃的。然而,我从不曾光顾那里。不仅仅是因为我口袋里根本没有支付一个煎饼果子的2块钱,还因为那是我早已经熟悉了千百次的味道。
那个曾经任性的女孩,一夜长大是的,那个每天在门口辛苦卷煎饼的女人,其实是我的妈妈。然而,我从来没有喊过她一声“妈妈”。
在我两岁那年,妈妈因为一次外伤及术后的高烧,最终成了一个聋哑人。从此,妈妈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说不出一句话。不久,父亲离开了我们,从此,我和妈妈便组成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自我懂事起,爸爸就不曾来看过我,但妈妈从不曾说过爸爸一句不好,还说他之所以从不出现,是因为在外面很努力地赚钱,将来好供我上大学。
我知道母亲很爱我,我也很爱她。然而,在我充满着小小虚荣的心里,我无法否认自己的确不愿意承认有这样一个残疾母亲。
甚至自从上学后,我就不让妈妈参加我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家庭也是闭口不谈,生怕同学们知道我有一个哑巴母亲。
200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市里的重点初中。就在我们母女为这得来不易的喜讯而欣喜若狂时,妈妈工作的工厂却传来了倒闭的消息。
就在新学期的学费没有着落时,十几年来从未来看过我一次的爸爸,却意外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天,爸爸说了许多感人的话,还说以后会好好照顾我们。
虽然,我在心底痛恨父亲对我和妈妈的狠心抛弃,但当他将厚厚一摞的钞票递到我面前时,我的心在那一瞬间还是彻底地被那摞钞票收买了。毕竟有了这笔钱,我的学费就不再是问题,我和妈妈也可以过上很长一段衣食无忧的日子。
然而,就在我伸手要接过父亲的资助时。母亲却愤怒地将父亲连同那闪着粉红光芒的钞票一把推出了门外。我用手语责问母亲,为什么要替我拒绝父亲对我的爱。然而,母亲却依旧一言不发,眼中含满欲言又止的泪水。
母亲对父亲金钱资助的拒绝,导致我在进入新学校后不久,便因为拖欠学费每每被校领导找去谈话。回家后,我一次次哀求母亲接受父亲的给予,好让我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母亲坚决不肯,并且不给我任何理由。
最后,母亲自己找了我们学校的领导,一番手语下,学校终于大概了解到我家里的困难,并同意了延缓我的学费。然而,我却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母亲与学校三番五次的沟通下,几乎所有同学都知道了我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的事实。
那段日子,我自卑到了极点,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母亲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竟然在我们学校的门口支起了一个摊子,靠卖煎饼果子维持我们的生活。自此,全校的师生都成了我的衣食父母,卑微的感觉将我的自尊心击得粉碎。
以后的日子,每每看到母亲为了我们的生计奔波,我的心里便又爱又恨。我心疼她的辛苦,但又恨她的故作清高,让我们不得不继续在贫穷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渐渐地,我把母亲的苦难看做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她为我做好香喷喷的菜饭和缝好暖烘烘的衣服时,我也恨她。
我的心就这样被煎熬着,性格开始变得越来越孤僻,有时候同学的一句玩笑话也会被我理解成是一种嘲弄和讽刺。我没有心思再学习,明知道长期这样必然会导致成绩下滑,却仍旧无法收拾心情。我将这一切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是她的固执导致了我的无心向学。但同时,我又害怕看到我成绩下降后她失望的眼神。毕竟多年来,我的成绩是唯一可以让她引以为傲的东西。
于是,为了维系妈妈的骄傲,月考的前一天,我偷偷跑到老师办公室,将各个科目的试卷都偷了出来,然后用了一夜的时间翻书找答案,做成像手风琴一样的小纸条。
第二天考试,我抄袭了,胆战心惊地抄袭。但是在我就要把卷子都填满的时候,精明的监考老师洞穿了我的小把戏。老师第一时间把我的妈妈找来学校,一张写满了我作弊兼偷窃劣迹的纸让妈妈洞悉了一切。
就在我无言以对时,一记响亮的耳光袭上我的脸颊。一向温柔的母亲,居然第一次动手打了我。
那一刻,我感觉妈妈的巴掌彻底击碎了我们之间的亲情。在复杂悲痛的心情下,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我以为已经良心发现的爸爸,会欣然答应我从此和他一起生活。没想到,爸爸却在电话那头大骂我是个扫帚星,不但毁了他第一个家,还要毁了他第二个家。在父亲漫长的谩骂声中,我终于明白了这么多年来,妈妈为我做的一切。
原来,我根本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14年前,母亲和父亲在公园散步,一个很年轻的女人说要上厕所,便请求母亲帮她抱一会儿孩子。然而,女人这一走便没了踪影。虽然当时父亲坚决反对,但母亲最终还是收养了我,并且为了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她放弃了生育自己孩子的机会。
父亲一直对此颇有意见,直到我两岁那年的一次意外,不会游泳的母亲为了挽救不小心落水的我,居然毅然跳下零下4度的湖水里,最终导致了今天的残疾。父亲认定是我这个扫帚星,导致了他和母亲接二连三的噩运,他三番五次地提出要将我送人,然而,妈妈依旧坚持将我留在身边,并因为这份坚持,最终导致了父亲的离去。
至于那次父亲带着钱来到我和妈妈面前,根本不是为了挽回亲情,而是因为他和现在妻子所生的女儿得了白血病,而他的妻子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挽救亲生女儿的命,他想要花钱雇佣母亲为他生一个孩子,为生病的女儿进行骨髓配型。
母亲从未将这些事情告诉我,她迅速地将父亲推出门外,就是怕这会让我知道自己是个从出生就被人抛弃了的可怜女孩儿,一个令父亲厌恶的扫帚星。虽然,我的父亲,她曾经的丈夫对我厌恶至极,但她仍希望在我的心中能留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
那晚,我回到家中,用手语告诉妈妈,我以后会好好读书,再也不会让她难过失望。然后,我安静地吃饭、读书,然后睡下。临睡前,我第一次喊了一声“妈妈,晚安”。那种感觉是那么幸福,那么骄傲。
我终究没有把我和父亲通过电话的事情告诉母亲。多年来,我的哑巴妈妈,用一个女人单薄的肩膀,竭尽所能地为我营造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而我此时能做的,就是让她以为我一直坚信着圣诞老人的存在。也许她永远不会知道,此时此刻的我刚刚经历了什么,但无论怎样,那个任性的女孩儿已经一夜长大。
3.从黑帮流氓到音乐教父
提到昆西·琼斯这个名字,或许你会觉得陌生。但接下来的这串名字,一定让你如雷贯耳:麦克尔·杰克逊、芭芭拉·史翠珊、奥普拉·温弗瑞。这些天王巨星之所以能够登上天王天后的宝座,全都仰仗了昆西·琼斯的提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西方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标志人物,最初的梦想竟然是成为黑帮老大。
从黑帮流氓到音乐教父1933年,昆西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小昆西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名黑帮小流氓,而成为黑帮头目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一切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晚上,昆西和一帮小混混闯进了一个军械库偷吃的。饱餐一顿后,鬼使神差般,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牢牢牵引住。他走了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地触摸那些琴键。直到今天,回忆当时的情景,昆西仍会热血沸腾:“那个时刻如此神圣,我的心寻找到了我一生的方向,就是音乐。”
二战后,昆西随父亲搬迁到西雅图市,也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19岁时,他的小号吹得非常出色,赢得了和一些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在当地乐坛也逐渐小有名气。不久,暂停了演艺生涯,从一名学生做起。因为他意识到,想要成为最好的音乐家,必须学习比如作曲、配乐。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不只是歌手这么简单,他要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60年代中期,昆西向好莱坞进军,为卖座影片配乐。凭借惊人的创作力,他迅速成长为好莱坞争抢的配乐大师,那一年,他4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
或许是一切太过顺利,或许是过多地透支了健康,41岁那年,病魔悄悄地向他袭来。昆西得了动脉瘤,医生建议他做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率很低,但要想活下来,必须冒险去做。幸运的是,昆西挺过了这一关;不幸的是,由于手术后颅骨镶嵌的钢夹,他从此再也不能演奏小号了。这对昆西的音乐梦想打击是致命的,但他却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让他更诚实地面对生活、珍惜生活。重返乐坛后,昆西做了一项令他自豪一生的工作,发掘新人。1979年,昆西为迈克尔·杰克逊制作了第一张唱片:《Off the wall》,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大的黑人唱片。1983年,他拍摄电影《紫色》,在请来了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同时,大胆启用了一名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员,她叫奥普拉·温弗瑞。后来,奥普拉成为了全美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那一年,他50岁,他的梦想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做一名好“伯乐”。
1985年,昆西利用自己极强的影响力,汇聚全球百名歌星,演绎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共赢得5亿美元善款,全部作为非洲赈灾基金。从这首歌开始,昆西坚持身体力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
2007年,昆西与中国结缘,为上海特奥会创作了主题曲《你行,我也行》;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与季羡林、何振梁、李安等11位各界人士被聘为开幕式文化艺术顾问。奥运结束后,中国记者问他,北京奥运会哪一点令你印象最为深刻?他脱口而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因为,这也代表了他现在的梦想,这一年,他已年过70。
评价昆西的一生,著名媒体人靳羽西的话颇为精辟:“他是一位让我很尊敬的音乐家,或许是因为他坎坷的过去,因为他曾经创造的辉煌,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永远不会停下的脚步,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地开辟新道路,那种精神让昆西成为一个精彩的英雄。”
4.你一定要走下去
她在上海最好的大学读书,毕业后,她去深圳看望妈妈。她从未和妈妈一起生活过,只知道妈妈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工作。
那天,她穿着白衬衫花裙子,手中的大箱子里装着满满的期待。当她到达妈妈的落脚地时,她惊呆了:妈妈口中的公司其实是那种皮包公司,在郊区一间破旧的农民房里办公,而员工也只是几个揣着发财梦去深圳的亲戚。彼时的她,手中有好几家上海外资公司的聘用函,但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妈妈曾经一个人经历过那么多艰难的日子,她决定留下来,帮妈妈的忙。
你一定要走下去她和妈妈就住在那间农民房里。有时,妈妈会突然消失。一天,房东上门来找她要房租,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两块钱,看着杂乱破旧的屋子,她突然想哭。
她得自己赚钱来支撑这个家,来养活自己。靠着同学的关系,她接到了一单礼品生意。她鼓起勇气跑到别人的工厂里谈判,稚嫩的她很快便被人探出了底价,只好灰溜溜地签下了合同。可她还是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次赚的钱已经足够付房租了。
一次,妈妈不知从哪弄来100箱饮料,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她手忙脚乱地找了个仓库把饮料存放起来。后来,又付不起仓库费,她便找了一辆旧自行车,开始一家小店一家小店地推销饮料。许多老板都摆出一副不愿搭理她的样子,她常常要面对别人毫不留情的拒绝。
一个下着雨的午后,她不小心把自行车碰倒了,一箱饮料从车子后座上摔了下来,十几瓶饮料在湿漉漉的地上到处滚动。看着散落一地的饮料,想着小店老板们冷冰冰的面孔,那一刹那,她陷入了绝望。再也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她想。于是她扶起自行车,把地上的饮料一瓶一瓶捡起来,擦干净,包装好,然后继续挨家小店推销,直到一个好心的店主被这个浑身湿透的小姑娘感动。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她渐渐发现,妈妈对她有着另外一种期待。妈妈总嫌她不打扮,说那样朴素的她很难找到一个有钱的男朋友。妈妈还总喜欢故意在她面前重复: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港商,得到多少多少房产……她不愿意按照妈妈的意愿生活,便从妈妈那里搬了出去。
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只好在深圳从头开始。酒店服务员、仓库管理员、国企秘书……为了生活,她什么工作都做过。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进了一家国际会计事务所,她的生活这才重新上了轨道。8年后,她成了凤凰卫视的一名女记者。因为在战火中报道战争,她成为人尽皆知的女英雄。人们都说,素面朝天站在战火中的她是最美的女子。
她就是闾丘露薇。
她一直觉得,在深圳的日子是她回忆中最美的画面。因为那段时光教会她,如何在艰难的时刻勉励自己:一定要走下去
5.“疯女孩”成美国名人
一个曾经患有精神病的普通女孩,竟成了年薪高达百余万元的美国博士!她是如何创造出这样惊人的奇迹的?随着笔者采访的深入,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浮出水面……
“疯女孩”饱受屈辱
“疯女孩”成美国名人1982年,卢慧兰出生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父亲是国企钳工,母亲是小学老师。4岁时,卢慧兰突发病毒性脑膜炎,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却留下了智力发育迟缓的后遗症。10岁那年的一天傍晚,卢慧兰在路边玩耍时,被一个疯女人强行抱到郊外一间漆黑的小破屋里关了一夜。由于惊吓过度,她从此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还不时出现幻觉。很快,她被诊断出患上了儿童精神分裂症。
母亲毅然辞掉工作,带着女儿先后到成都、昆明等地求医。两年半后,卢慧兰的病最终被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治愈了。
1994年9月,卢慧兰回到老家就读五年级,可她常被人取笑为“疯女孩”,处处受歧视。1996年初,卢慧兰已经14岁了,却还在读六年级,身体的发育远远超过了智力发育。一天,一个调皮的男同学一边嘲笑她,一边恶作剧地将手伸进了她的胸部。卢慧兰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崩溃,精神病复发。
卢母意识到,不脱离这个熟悉的环境,女儿就会不断受到刺激,她的病也就永远好不了。无奈,她将女儿带到了广州,寄居在卢慧兰的舅舅家。
1996年秋,在舅舅的帮助下,卢慧兰进入广州一家民办中学读初一。在平静的生活中,历经苦难的她渐渐成熟,她不但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还买了不少关于精神病方面的书籍。她想通过自学来预防病情的复发,并立志做一名医生,为别的精神病患者解除烦恼。
两年后,为了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卢慧兰不得不回到老家读初三。可她一回去,人们就议论纷纷:“那个‘疯子’又回来了,大家都躲远点,当心她发病打人!”听了这话,卢慧兰伤心极了,又变得精神恍惚起来。
担心她再次旧病复发,1999年7月,她初中一毕业,父母就带着她一同来到深圳打工。父亲在深圳市蛇口兴安船舶工程公司上班,母亲则带着卢慧兰进了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医院做护工。
在医院里,她认识了一位钟爷爷。钟爷爷和老伴相依为命,唯一的儿子钟健在美国定居。1999年10月,他出院时,将卢慧兰请到自己家中当保姆。
卢慧兰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将两位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二老也十分喜爱朴实勤劳的她。得知卢慧兰的坎坷经历后,善良的钟氏夫妇对她心生怜惜,不但把她当作孙女一样看待,还教她学英语,鼓励她自学高中课程。卢父卢母得知后,十分感激,平时有空就前去钟家帮忙。
两家人以心换心,感情日笃,钟氏老夫妇有了帮卢慧兰继续求学的想法。可这时,卢慧兰已经19岁,在深圳读高中、考大学不现实,而且其特殊经历也不适合在国内读书。2001年春节,在美国一所私立高中当教师的钟健回国探亲,钟爷爷便要求儿子想办法带卢慧兰去美国读书。钟健答应了。
2001年5月,钟健通知卢慧兰,可以办手续去美国读书了。
“精神病”考上美国名校
可卢慧兰要去美国读书谈何容易。当时,钟健靠自己在美国学校的关系,给卢家列出了一份最便宜的高中三年留学费用单:每年学费加生活费1。5万美金,即便申请助学金,也要1。3万美金,三年就是3。9万美金(约合人民币30万元)!
为了筹钱给女儿留学,卢父回攀枝花卖掉了房子,筹得了十几万元,而卢慧兰刚刚高中毕业的妹妹也表示放弃读大学去打工,挣钱为姐姐攒学费。
第一年的留学费用终于凑齐了,可卢家人又有了新的担心:卢慧兰的病随时可能复发,万一在国外发病,被学校开除,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为此,卢慧兰专门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说:“尽管你已成年,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但鉴于你过去的病史,最好不出国留学,因为国外环境复杂,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更容易出事。”可卢慧兰坚定地说:“我能克制自己,我一定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2001年8月,卢慧兰来到了美国缅因州路易斯顿市,接待她的是钟健夫妇及其女儿玛丽诺。钟健在路易斯顿市切萨克私立高中教数学,妻子是美国人,在家做全职太太。
9月开学后,卢慧兰搬进了切萨克私立高中寄宿读书。由于这里没人知道她的病史,所以她放下思想负担,安心学习。由于她只在国内勉强读完了初中,再加上中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差悬殊,她学得十分吃力,很多时候连老师的讲课都听不懂,老师提问她更是回答不上,屡屡被同学嘲笑,这让她精神压力很大。
在钟健父女的帮扶下,卢慧兰慢慢适应了异国的生活,可意外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2001年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狂欢之夜,刚到美国的卢慧兰并不知情,她被同宿舍的美国女生带去参加假面舞会时,十几个戴着千奇百怪面具的“神怪”和“鬼魂”团团围住她,纷纷尖叫、拥抱、推搡,把她吓得当场晕倒。待她被人扶起稍微清醒后,她撑着躲进洗手间,坐在马桶上拿出随身携带的镇定药物服用。平静下来后,她又鼓起勇气,装作若无其事地和同学们一起加入假面舞会……
2002年11月,已经20岁的卢慧兰长得婷婷玉立,引来了不少男生的追求。一个晚上,在学校的浴室洗澡时,一个十分开放的美国女同学醋意大发,一丝不挂地要跟她PK身材,并强行拉下她的浴巾示众:“班上那些臭男生成天说你胸大,我看不过如此嘛!”卢慧兰当时感觉倍受侮辱,一气之下抓住对方的头发,发狂地大喊大叫起来。旁人见状,都惊叫着:“She is insane!(她是精神病)”纷纷逃离!虽然她听到那句话后,猛然清醒过来,及时地控制住自己,松开了双手,但被她抓扯的那个女生仍然吓得裸奔逃出浴室……
这场风波后,一个女生向学校提出要换宿舍,说她脑子有问题。这引起了学校领导的警觉。卢慧兰听说自己有可能被要求退学,她哭着跪在学校的几个领导面前一一磕头:“求求你们不要赶我走,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吧,我以后再也不冲动了!”由于有钟健的竭力担保,加上她的成绩一直不错,学校最终把她留下了。
为了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卢慧兰的意志力变得更加坚强,学习进步很快。2004年夏,卢慧兰顺利考上了著名的私立大学缅因州贝茨学院神经精神系统科学专业。
女博士震惊美国教授
这年暑假,卢慧兰回了一趟家。当看见父母住在一间仅8平方米的民房、连台风扇都舍不得买、妹妹至今在厂里吃住时,不禁泪流满面。她手中的录取通知书上清楚写着:每年大约需要16万元人民币学习和生活费用。读完四年大学,必须得准备五六十万元,但她一家人的年收入才12万元!
就在这时,广州的舅舅送来了10万元。而深圳的钟爷爷和钟奶奶几经周折,联系了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为她争取到了每年5万港币的资助。
就这样,卢慧兰得以回到美国继续上学。能够考上美国的著名学院,让她自信心倍增,整个人也变得阳光、健康。她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爱。2005年春,班主任托尼教授带领同学们去一家儿童精神病院做心理疏导实践课。由于卢慧兰有过亲身体验,疏导起来十分顺利、到位,得到了在场教授的赞扬,而其他的同学往往手足无措。过去的不幸,如今竟成了卢慧兰最大的优势。大学第一年,她的成绩就排在了全班第一名。这时,学校得知其贫困家境,立即向她发放了奖学金,并安排其勤工俭学。
轻松乐观的心态,学习上又是佼佼者,加上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卢慧兰的身心越来越健康。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读大三的她作为学校的尖子生,经常被推荐到一些大医院去实习,这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带来不少收入。
她总是怀着悲悯和感恩的心对待病人。有一次她到路易斯顿市中心医院实习时,遇到一位患有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的老太太。她跟老太太说第一句话时,就被对方锋利的指甲抓破了脸。第一天就被“破相”,如果是别的实习生肯定不会再去。但卢慧兰经了解得知,老太太是因为痛失儿子而发疯的,这令她十分同情。经过反复沟通、研究,卢慧兰和医院的专家们先给老太太做了神经外科手术,然后通过药物调节、心理疏导等辅助方式,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功地为老太太彻底治好了疾病。病人家属和医院都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
2007年夏,卢慧兰作为神经精神系统科学专业最优秀的学生顺利本科毕业,几家美国大医院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在毕业典礼上,学院领导让她向同学们分享一下学习体会。第一次站在荣誉的讲台上,她非常激动,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其实,我过去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我没有屈服命运,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很多人,更要感谢贝茨学院,因为真正治愈我的是这里博大精深的知识和自由欢快的氛围……”话没讲完,她已随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热泪盈眶。而学校领导及教授们都十分震惊,竖起大拇指称赞她:“Very very good!”
卢慧兰的非凡成绩和坦诚性情,让贝茨学院的领导立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让她继续在该校直接读博士。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慧兰同样成绩斐然。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引发了美国许多精神问题和自杀事件,贝茨学院和路易斯顿市中心医院联合组成了一支由卢慧兰牵头的精神卫生队伍,每天在街头提供咨询服务,并深入到居民家中给患者免费治疗,让许多美国老百姓对这位黄皮肤的姑娘感动不已。
2010年2月,经导师强力推荐,卢慧兰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拿到了贝茨学院的博士文凭,而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四五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次月,卢慧兰就被著名的美国INO——VA医疗集团录用,年薪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6万元)。得知这个消息,卢家人喜极而泣,钟爷爷和钟奶奶也为这个出色的“孙女”感到欣慰。
2010年6月,卢慧兰回国探亲,笔者采访了她。
当此事传回其老家后,人们惊讶不已,谁能想到,这个曾被他们嘲笑、鄙视的“疯女孩”,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然而,奇迹就是这样切切实实地发生了。正如卢慧兰所说:“当苦难战胜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可当你战胜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