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也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事有准,进退有度,为人有则。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重过滤”原则。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他跟一位老朋友相遇。老朋友正想兴致勃勃地跟他说另一位朋友的事情,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等等,在你告诉我这件事之前,先做一个‘三重过滤’的小测试。”
第一,你能确定所说内容百分之百真实吗?
第二,你要说的是关于朋友的好事吗?
第三,你要说的这件事对我而言有帮助吗?
对这三个问题,朋友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于是苏格拉底说:“如果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既不真实也不美好对我更是毫无帮助,那为什么要告诉我呢?”
遇事多思量,不偏听偏信。
“三重过滤”原则里,藏着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分寸感。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分寸感,主要是藏在这4种行为里。
不窥探隐私
不干涉私事
思乐、晴子和我,从高中开始,就是铁三角。
前段时间,思乐新交了个男朋友,按照惯例,请我跟晴子吃了个饭。
餐厅是思乐男朋友阿刚选的,一家火锅店,环境嘈杂,食材不新鲜,跟我们三人的口味都不太合。
席间,晴子时不时地打探阿刚的情况:
“你跟朋友合伙做生意的啊?做什么生意呀?”
“发展前景好不好?现在收入怎么样?”
“打算什么时候跟我们思乐结婚呢?”
多年老友,我明白晴子这是在对阿刚表达不满,更是关心思乐。
但听到晴子夹枪带炮地追问,思乐的脸色很不好看。一顿饭,吃得宾主两不相欢。
坦白说,我跟晴子一样,都不怎么满意阿刚。
思乐一直肠胃不好,吃不了辣,他选火锅店,明显不体贴;我们三个女孩子没怎么动筷子,他一个人倒是吃得挺嗨,也确实不会看脸色;而餐后竟然为了抹去零头追着服务员说了半个多小时,着实不大气。
但这毕竟是思乐的私事,作为朋友,不好多插手,所以我也只是稍微提醒思乐多考察考察阿刚,也就作罢。
而晴子这个暴脾气居然私下找到阿刚,劝他跟思乐分手。
思乐知道后,跟晴子大吵一架,两人就此不相往来。
晴子说思乐不知好歹,思乐说晴子管得太宽。
我当然明白,晴子是好意,希望思乐可以幸福。但她的做法确实欠妥。打探思乐男友的隐私,还干涉二人的交往,这太没有分寸了。
三毛曾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
很多时候,把朋友推远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帮助和照顾。点到为止,这是做朋友的分寸。
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从来都明白,关系再亲密,也不可随意窥探隐私,轻易干涉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