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成年人的阅读是以问题为导向而学习的,如果看完就忘,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我想从另一个方面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阅读是以问题为导向而学习的,所以身边有很多朋友过来问我,“有没有阅读方法呀?”“怎么做笔记呀?”他们这样问我时,我都会反问几个问题:“你现在看了几本书了?为什么想要阅读技巧?有没有阅读习惯?”他们的回答通常是:“三四本左右;因为有了阅读技巧可以高效的看书呀;偶尔看书”听到他们这种回答后,我就不理他们了。
阅读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罢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看书的习惯。如果用考试做比喻,阅读技巧是让你从60分到100,但60分以前是需要你自己学的。我现在每年平均读书一百本左右,而之所以有这样的阅读效率,都要归功之前的一百本书。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于是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看书,当时我只是如饥似渴不停的看,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阅读方法,整整一百本呀,居然什么都没记住。
之所以对这件事情如此记忆深刻是因为,当看完一百本书后,向别人炫耀我看了一百本书,他们让我讲给他们听,而我沉默了......没错,全忘了,根本讲不出来,这件事情过后我才开始学习阅读技巧,之前有了大量的积累,阅读技巧学的要比其他人效果好的多,这就是积累,又刻意练习了一段时间才做到了现在这样的状态。
正如我们在朋友圈经常看到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这样一段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们是在学习区学习。心理学将人学习的状态划分为三层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学习时我们是没有任何进步的,例如:用最普通的方法看书。而恐慌区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学不会,例如:在没有经济学的基础上学经济学,很难学会。而学习区是之前有基础,很容易学会。
阅读技巧也是如此,之前你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所以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而没有看书习惯的人,再学习阅读技巧时,只会觉得麻烦。
所以看完书后内容都忘了,看书依旧是有意义的。
我是大头书生,一个每年读书100本,一读书就头大的阅读者,欢迎一起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