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袁静娴 陈小慧)在第二十七届高交会期间,作为重点配套活动的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聚集大模型、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前沿趋势,并对未来产业的变革方向作出研判。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多位嘉宾聚焦大模型的产业落地。北京潞晨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尤洋指出,目前真正具备大模型自建或深度使用需求的企业主要为拥有海量数据的传统大企业、数据资产密集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希望用AI颠覆产业格局的创业公司。在他看来,大模型将显著改变内容产业生态,“未来电影里30%至70%的镜头可能由AI生成”。
美的集团首席信息安全官兼软件工程院院长刘向阳则强调,对企业而言,AI能力是否产生真实价值,根本取决于数字化基础是否扎实。他介绍,美的已构建覆盖操作系统、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大数据和AI算力管理的一体化数字化底座,解决多云环境下的高成本、低效率与系统不稳定等行业问题,并将GPU利用率从约10%提升至40%以上。
工业智能同样是论坛焦点。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建钧表示,AI在消费领域已进入普及期,而工业领域才是更大的蓝海。他认为,让产业工人掌握AI工具,将成为未来制造业效率跃升的关键因素。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一线工人已可使用低代码编写AI脚本,并与设备协同完成调试、巡检等任务。
在“大模型赋能具身机器人创新峰会”上,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提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正推动机器人能力从“可控移动”转向“自主智能体”。他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切入,分析了中国在算力、能源成本和应用场景上的综合优势明显。
圆桌对话环节中,凯联资本、融创投资、达晨财智及优必选等机构代表围绕具身智能的发展阶段、商业化难点与投资趋势展开讨论。多位投资人认为,具身智能仍处在产业化早期,本体企业短期内难以大规模盈利,但上游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系统、减速机、控制器、视觉模组等环节仍有较大投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