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AI生成马拉松训练课表并请跑步教练把关点评。(严浩 摄)
制图/AI辅助生成
近日,2025厦门海沧半程马拉松、环东半程马拉松等本地赛事陆续公布中签结果,一些爱好跑步的市民,开始训练备赛。记者注意到,随着AI工具的普及,AI生成的个性化训练计划,正成为越来越多跑友的备赛新选择。
“AI教练”靠谱吗?记者亲身体验了“AI定制”训练计划的生成过程,并请跑步教练对课表的细节进行点评。专业人士虽大致认可这类“AI定制”课表的科学性,但也提醒:跑者不宜过于依赖AI,若有条件,建议结合专业教练的指导开展训练。
【AI定制】
多个AI模型生成
相似的训练计划
马拉松比赛日子越来越近了,训练该如何安排——每周跑量多少?多少配速比较合理?是否需要力量训练作为补充?训练中,一系列关乎细节的问题,让许多跑友颇为迷茫。有网友表示:练少了,恐怕难以突破PB(个人最好成绩),留下遗憾;跑多了,又容易超过身体的能力负荷,引发膝痛、跟腱炎、筋膜炎等伤病。此外,对于大众跑者来说,未必能请来专业的跑步教练进行一对一指导。因此,AI生成训练计划,在近期成为不少备赛跑友的选择。
如何用AI工具定制一份适合自己的跑步训练计划?记者依照网友们的攻略,整理了一系列基础数据并导入AI模型,具体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人基础数据,以及PB、跑龄、心率区间等跑步能力数据,以及赛事日期、目标成绩、训练周期等。
“你是厦门的一名跑步爱好者,女,30岁。身高158厘米,体重45公斤。你将在12月21日参加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目前,你的半马PB是2小时7分,有氧慢跑配速7分半左右,月跑量约60公里。你想在本次比赛中安全完赛,并最好寻求新PB。请根据以上情况定制一份跑步课表。”在将以上要求输入Kimi、DeepSeek(深度求索)、豆包、元宝等AI模型后,不到2分钟,各AI模型都根据记者输入信息,定制了一份5周的训练方案。
总体而言,各AI模型的内容较为相近,5周的训练课表的安排大致包括:周总跑量约20公里至25公里,每周分别安排了慢跑、节奏跑、间歇跑、长距离和跑休日。其中,DeepSeek生成的方案加入了瑜伽、游泳等辅助训练。而Kimi则送上了温馨提示:2小时5分以内完赛是非常现实的目标,关键是不受伤、不冒进、逐步适应节奏。
【教练把关】 AI训练方案总体靠谱
有了AI模型,还需要教练的指导吗?日前,记者带着AI生成课表,找到了厦门资深跑步教练、美国运动委员会ACE-CPT认证教练陈伟。
“因为背后有庞大运动数据支撑,AI生成的训练计划,内容还是比较专业的。”陈伟将这份AI课表逐一进行了“拆解”分析,他判断,结合记者的个人数据,AI模型对个人能力的评估比较精准,因此,每日训练内容不会过于简单或困难;课表中,每周安排了2个跑休日,符合运动后恢复的生理规律;赛前的最后一周以休息为主,能有效避免跑者因体力透支而影响发挥;比赛中的配速快慢策略,总体也较为适宜。
但作为长期指导业余跑者的教练,陈伟也对这张课表提出了优化建议:“对普通业余跑者来说,最后2周的跑量可以适当下调,避免过度疲劳、引发伤病。”
【现场指导】
AI不能替代
真人经验和指导
不过,AI能算准数据,却摸不透身体的真实状态。陈伟带着记者来到健身房和体育场,通过400米跑、下肢动作等实测,对训练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依照教学经验,陈伟指出了记者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改进方向。在热身环节,他看出记者髋关节僵硬的问题,并示范了有效的拉伸和激活姿势。“跑步热身不能流于形式,这些细节AI看不到,却直接影响训练效率,带来受伤风险。”陈伟耐心解释。在紧跟其后的体测环节,陈伟又发现了记者下肢力量的短板,“你的骨盆灵活度较差、臀中肌力量也不够,因此限制了步幅——这是你跑步配速难以提升的症结所在。”陈伟现场指导记者完成箭步蹲、壶铃深蹲等标准的针对性动作。“还有一圈,不要掉速!坚持住!”在速度测试中,陈伟掐着秒表站在一旁,紧盯记者的训练质量,随时予以较为严格的监督提醒。
“AI是高效辅助工具,但不能替代真人的经验和指导,尤其是训练中实时的反馈与交流。”陈伟总结道,有一定基础的跑者可以用AI课表辅助训练,提升效率;而跑步“小白”备战马拉松时,千万别盲目跟风AI方案,“如果AI生成的方案太过激进,可能会带来运动损伤,对大众跑者来说得不偿失。”因此,陈伟建议,对普通跑者而言,可以二者结合,即请有经验的教练对AI训练计划进行把关,兼顾科学性与安全性。
(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