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图新,不少人或许并不了解这家公司,但大概率都用过他们的产品。
“只要你打车、叫外卖、开车导航、分享定位,都在与四维图新互动。”
四维图新CEO程鹏这样描述了他们深耕的地图业务,这也是这家公司多年来的基础。如今,这家公司将迎来一场进化。
10月28日,四维图新举办2025 EVOLUTION创想大会。在会上,四维图新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公司品牌正式从“NavInfo”升级为“SEEWAY.AI”,完成了从“地图人”到“汽车人”,再到“AI人”的身份跃迁。
事实上,四维图新早在多年前便入局汽车智能领域,不少项目已经正式量产上车。这次,四维图新希望用AI来引领产品力的提升,实现品牌的升级。
硬核科技打下转型基础
四维图新向“AI人”转型的底气,首先来自其在硬核科技领域的十年深耕。
旗下芯片公司杰发科技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其SoC与MCU两大产品线的累计出货量双双突破亿颗大关,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双破亿”的汽车芯片企业。
这一里程碑,验证了四维图新多年前进入芯片赛道的战略远见,也为今天的AI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不过,在芯片赛道的路上,四维图新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如CEO程鹏在会上讲的一个小故事。在2020年做到量产级的AC8015座舱芯片曾一度“不太好卖”,团队为此投入数亿资金和数百人力,却在市场上没有得到正面反馈。
然而,随着中国车企全球化浪潮的到来,AC8015的价值瞬间被引爆,成为客户口中的“出海神器”,其成功关键在于,它以一套硬件方案便能兼容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与规格,提供了极致的性价比,精准解决了车企出海时面临不同市场适配的成本压力。
如今,这款芯片已经搭载于超过一半的国产出海车型,总出货量达到500万套。而这种成功并非单纯依靠机会,也同样验证了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若这款芯片没有提前对全球化需求做好布局,机会来了也接不住。
同时,面对行业持续不断的降本压力,四维图新选择“用技术卷”的理念,CEO程鹏明确指出,行业内卷不应是向上游压榨供应商,而应通过技术创新将产品做得更好用、更便宜。这也是四维图新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芯片等硬科技领域提前打下的基础,不仅将成为四维图新转型路上的资金支持,同样更是AI时代的重要底座。
AI加速“万物生长”
如果说芯片是四维图新坚实的骨骼,那么AI则是其奔涌的血液。
在宣布“All in AI”的战略后,四维图新正利用人工智能重塑其软件与系统能力,推动一场从辅助驾驶到万物智能的生态革命。
今年9月,四维图新以18亿元投资鉴智机器人,并快速与其深度整合,补齐了在辅助驾驶领域的AI能力。从主打“智驾平权”的千元级行泊一体方案PhiGo Entry,到解决行业痛点的中阶方案PhiGo Pro,再到布局未来的端到端全域领航方案,实现了对市场的完整覆盖。
其中,已经实现量产的PhiGo Pro方案更是体现了四维图新对市场的洞察力。长期以来,高阶智驾系统因其巨大的功耗和散热需求,几乎成为电动车的专属。而四维图新基于地平线征程6E打造的PhiGo Pro方案,将功耗严格控制在20瓦以内,可实现被动散热,从而突破了燃油车搭载高阶智驾的技术瓶颈。
而这项技术正好满足了近年来不少车企提出的“油电同智”需求,为体量庞大的燃油车市场打开了通往智能化的大门。
在向AI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四维图新并未抛弃其赖以起家的地图业务,而是将其升华为所有新业务的“基石”。地图数据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关键的“先验知识”,使其能更高效地识别复杂路况与Corner case;地图的合规能力则成为车企出海时不可或缺的数据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其高精定位业务本身也正在实现技术降本。一个曾售价2000元的定位盒子,在2021年被四维图新通过技术整合降至300元,而四年后的今天,集成了定位与惯导的贴片式模组成本已控制在100元以内。
基于此,四维图新推出了融合定位、视觉与AI能力的“P+V”产品,将应用场景从汽车拓展至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割草机等所有“移动智能体”,实现了生态进阶。
写在最后:
从四维图新23年来的发展历程看,与其说是经历了“转型”,不如说是实现了“进化”。
如今,四维图新已将自己重新定义为一家“全球化的、极致性价比的、智能化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一个“新型Tier1”。与传统供应商不同,它通过从芯片、数据、算法到系统集成的垂直整合能力,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层层分包的冗长链条,帮助车企大幅缩减供应商数量,将新车研发周期与成本进一步压缩。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这种能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正成为重塑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