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前些年的“特种兵式”旅游是“快充”,那么不计划、不扎堆、不打卡的“慢充式旅游”,已经成为了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偏好。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文旅预订中,“00后”年轻游客占比达62%,成为“绝对主力”。拒绝“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不再追着景点打卡,这届年轻人的“慢充式旅游”有哪些玩法?

“硬核科技”可触可感
工厂成旅游新“顶流”
参观智能生产线、亲手制作美食、购买产品和周边文创……工厂游打开了现代工厂和文旅潮流之间的大门。
据携程发布的2025年国庆旅游数据,工业旅游成为市场黑马。航空与汽车工业游市场关注度占比超20%,重庆816核工厂、吉利汽车工厂、嘉兴火箭工厂等入围关注度榜单前五。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北京的小米汽车工厂,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进入车间,亲眼看到汽车生产的多个环节;上海的江南造船厂,游客可以亲临码头见证万吨巨轮的建造过程,“大国重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重庆的一家火锅底料工厂内,游客能亲手炒辣椒、磨花椒,DIY专属火锅底料……



图片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
从“闲人免进”到“开门迎客”,“工厂游”让“生产线”变成了风景线,不仅打开了消费者认知“中国制造”的窗口,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
“窝囊游”不卷,不累
年轻人的旅行“邪修”
“邪修”的风还是吹到了旅游界。
在许多人心里,登山徒步、打卡景点……旅游似乎跟“累”画上等号。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旅游是为了放松和解压,于是“窝囊旅游”悄然兴起。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能量魔法师妙妙
坐电梯爬山、躺平漂流、匀速蹦极成了“窝囊旅游三件套”。不用大汗淋漓地爬山,不必担忧蹦极、漂流的惊恐,“窝囊旅游”降低了旅游的门槛,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没有过高的要求,能够“无痛”实现舒适的旅游体验。



图片来源:华人研究室
用年轻人们自嘲的话来说,叫“挣窝囊费,旅窝囊游。”窝囊只是表面,体验才是内核——苦一点不吃,景一处不落,当代年轻人用“窝囊”重新定义旅游的意义。
Staycation跳出节奏“
城市游牧”恢复“血条”
“staycation”,即“stay”(停留)和“vacation”(假期)的结合,意为“宅度假”,是指在家或附近休闲的度假方式。
想象一下,在周五的下班后,你拎着包直接入住酒店。关掉闹钟,睡到自然醒,饿了就点餐在房间里大快朵颐,吃完窝回床上追剧打游戏,玩累了就去酒店里的健身房、咖啡厅休息一下……既省下了路费和路程时间,还能跳出日常生活,无缝切换度假状态。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
又或者成为一名“城市游牧民族”,周末在近郊来一场微度假,绿地野餐、山地徒步……甚至是在小区楼下的绿化带里来一场露营。不用承担路程和时间成本,家门口就能松弛感拉满。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T. 歪嘴仔猪猪
年轻人的“城市游牧”只为跳出“钢铁丛林”,短暂的隔绝日常社交与工作,汲取自然能量,和大自然成为“搭子”,来一场“数字排毒”。
这样的旅行方式适合没有太多时间出去旅游,又想短暂放空自己的人群。对他们来说,在哪里不重要,去哪里也不重要,只是找一个足够放松的地方,回归自我,把身体放空、思维也放空,给自己“充电”,来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融融观点
“Z世代”的年轻人更为注重体验感、分享性和个性化,他们独特的消费偏好看似或许小众,实则重新定义了旅游市场的边界。
这些新兴的旅行方式,反映了年轻人消费心理的转变——从“证明自己去过”到“享受当下的体验”。他们不再被传统旅游模式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喜好,创造出更多元、更自由的旅行形态。
慢充式旅游的兴起,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无论是工厂游、窝囊游还是staycation,也为更多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与挑战,商家更需要在服务细节、场景设计旅游体验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年轻消费者。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反常规”的旅游方式出现。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始终是让旅行回归本质——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
记者:韩玉婷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新建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违反本法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改建、扩建工业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业噪声污染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噪声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