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濑编辑 | 张洁
Sora 2能不能取代抖音还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已经快被AI占领了。
文字是最先沦陷的内容形态。近期X(前推特)被一张名为“The Rise of AI-Generated Content”数据图刷屏了:图表显示自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以来,AI仅用两年时间,对互联网上文字内容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取代人类成为互联网文字生产的主力。
数据来源:搜索引擎研究公司Graphite.io分析了2015年1月~2025年5月、2025年6月~2025年10月两个阶段的7万多篇文章,如果一篇文章被AI检测工具判定超过60%为AI生成,则将其归类为“AI文章”。
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远早于图像和视频模型,加之AI生成的文字在各大模态中隐蔽性最强、最难识别,往往需要依赖AI检测工具。当然,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也闹出过不少乌龙,曾有AI检测工具就把《美国宪法》《圣经》这种纯人类手作内容误判为了AI生成。
虽然图中的数据不一定严谨,但这张图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从数据角度证实了近年来很多网友的真实感受:互联网正在沦为AI垃圾场。
而且不止文字这一种内容形态。
虽然人眼更容易识别图像和视频模型生成的内容,之前的“六指”、人物动作扭曲变形都是明显的AI生成标志。
但随着技术升级迭代,如今AI也可以伪造出极为逼真的图片和视频了。尤其在Sora 2面世之后,“死亡互联网理论”一度刷屏硅谷,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甚至公开表示“much of the internet is now dead(互联网如今已经死了一大部分了)。”AI生成内容的泛滥,最终可能导致互联网生态严重退化乃至“死亡”。
Reddit联创Alexis Ohanian
从文字到视频,AI伪造的“实拍”视频开始入侵互联网
如果说AI文字还不易被察觉,那么当视频这种承载更丰富信息量、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内容形态也能被AI高度模拟时,对互联网的冲击影响会更加深远。
最近,Sora 2生成的视频几乎刷屏了整个互联网。,当下Sora 2引爆的这波AI视频热因其物理模拟更真实、生成画面质感更接近实拍,让年轻人都开始怀疑平行宇宙是不是真的存在。
在这些“平行宇宙”里,奥特曼演起了霸总短剧、爱因斯坦会唱Rap、毕加索也要参加美术联考……这些视频在画面上已经很难找出破绽,摆脱了以往AI视频过度锐化和磨皮的“油腻感”,但内容本身却很抽象荒诞。
Sora 2发布近一个月后,一些更有人设、制作精良的视频内容开始出现。有B站UP让“AI科比”拍Reaction视频,只见视频中的AI科比看着“自己”在网友整活的Sora 2视频里,又是说普通话、又是和迈克尔·杰克逊直播带货、又是和霍金一起打篮球,离谱程度让AI科比都忍不住吐槽“怎么能拿死人开玩笑”、“这也不太尊重人了”。
这种“让AI Reaction AI”的创意套娃,被网友戏称为AI制作、AI观看、AI审核的“三A大作”,吸引了超500万网友围观。
如果说上述抽象整活的AI视频尚易于辨识,那么另一类利用AI生成的写实风格视频,因其贴近生活的画面质感已经越来越难以被识别。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AI伪造“实拍”视频已经成了当下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例如,下面这条“德牧拯救婴儿”的视频在TikTok上浏览量超1300万。视频模拟了监控视角,一只凶猛的猎豹冲向了坐在草坪上玩耍的婴儿,正当婴儿要落入豹口时,德牧突然出现攻击猎豹成功解救了婴儿,整个视频营造出了“惊险一刻”的纪实感。
这类以“狗狗救婴儿”为主题的AI监控视频也被网友搬运到国内的短视频平台上,骗倒了一众网友,甚至还得到了不少官号转发。评论区不仅少有网友质疑,即便有人指出是AI,也会招来反驳。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视频在第6秒的时候左下方闪现了“Sora”的水印。这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正是AI伪造的铁证。而评论区网友的反应,更是再次呼应了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那句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到处充斥着AI生成的内容,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尤其随着Veo 3、Sora 2等模型的面世,原本难以被AI伪造的视频也沦陷了。不同于过去那种“一眼假”的AI视频,如今当我们观看一部无限接近实拍质感的视频,却猛然瞥见AI水印或画面瑕疵时,那种体验恰如《楚门的世界》主角第一次发现周遭世界的虚假。
而这正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互联网现实。
除了信息获取和内容消费,AI也早已突破次元璧影响到每个人的真实生活。现代人围绕互联网构建的社交、购物、点外卖等日常高频行为,几乎都被AI化了。
你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的博主,很可能就是AI生成的。无论是早前月入8万的AI网红,还是近期“出道”仅半年、Instagram粉丝量已经飙升至17万的Mia Zelu,都证明AI网红在海外已经形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而在国内,也出现了、AI“王建国”收割中老年女性等案例。这些账号通过经营特定人设,向目标人群提供情绪抚慰,最终引导他们购买商品或付费课程来引流变现。
图源:网络
更离谱的是,为了卖货,一些品牌和商家也是“奇招”频出,闹出不少AI“照骗”笑话。有“花生上树”这种违背科学常识的产品图;也有外卖店家用AI生成堂食门店,甚至懒得P掉右下角显眼的“豆包AI生成”。
图源:网络
卖家用AI假图骗人下单,一生爱薅羊毛的买家也没闲着。前段时间,就出现了一种很新的“零元购”方式:买家利用AI生成的商品损坏图,用AI假图申请“仅退款”钻平台漏洞,让商家叫苦不迭。
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电商圈上演的这波AI魔法对轰,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交易最基本的诚信和真实基础。
即便互联网是由代码构建的虚拟空间,但一直以来,它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需求都基于真实生活。
而AI的出现正在蚕食这种“真实”。
AI是如何占领互联网的?
当基于互联网的社交、购物等核心场景都被AI高度接管时,这在“死亡互联网理论”看来,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机器人账号的互联网,无疑已经失去了真实的生命力。
而失去真实性,就等于是宣告了互联网的“死亡”。
实际上,“死亡互联网理论”并非AIGC浪潮的产物。它早在2021年便已出现,起初被普遍视为阴谋论,但其核心观点在AIGC爆发后,愈发得到主流科技圈关注和讨论。
就连ChatGPT之父Sam Altman近期也公开表示:“现在的确存在很多由大模型驱动的推特账号。”
用AI Agent运营社交媒体账号,其实算不上什么秘密了。目前市面上大多Agent产品,都会将AI自动化运营社交媒体作为一项核心功能点。
当AI介入社交平台内容生产和分发,互联网内容本身则被“AI Slop”(AI垃圾)所淹没。一个标志性案例是,2024年Facebook上疯传的“虾耶稣”。这些AI图像会让基督与虾以各种各样荒诞形式进行融合。并且据NBC报道,许多这类帖子通常还充斥着成百上千条AI生成的“阿门”评论。
AI内容的泛滥,不仅正在蚕食互联网的真实性,甚至还在反噬AI模型本身。近期德州农工大学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当AI模型被投喂大量社交媒体上受欢迎的“垃圾信息”(如标题党、短内容)时,AI和人一样也会出现“脑腐”。而原本“脑腐”一词指的是,当阅读了大量碎片化、没有深度的网络内容后,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状态发生衰退。
来源:arXiv
与此同时,内容的分发匹配正在被推入“全AI决策”的2.0阶段。
今年10月,马斯克宣布X将彻底移除现有启发式推荐算法,由AI助手Grok全面接管内容推荐。Grok将逐条读取平台所有帖子和视频(日均超1亿条内容),通过实时兴趣建模进行精准匹配。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Grok的推荐逻辑将“打破流量分配的固有偏见”,不再依赖账号权重,而是直接分析内容质量本身,让中小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获得平等的曝光机会。
AI内容泛滥的背后,包括X在内的海内外平台们态度都十分暧昧。一方面,平台既是AI内容泛滥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他们所代表的各大科技公司,也是这波AI浪潮的受益者。
放眼国内的AI内容监管,虽然对平台来说已经成为了一项,但归根结底,在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面前,AI所催生的内容生产大爆炸及其潜在的巨额广告收入,无疑是AI内容泛滥的最强催化剂,这也给平台的AI治理之路带来挑战。
与此同时,AI在“创作民主化”这件事上确实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许多AI创作者也受益于这波AIGC浪潮,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可否认,AIGC正在形成一个内容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的内容新赛道。Sora 2的出现,更是催生了“AI视频社交”这种全新的平台可能。当AI从“工具”向“平台”演进,未来人类该如何与AI共存,已经不仅仅是平台和AI公司的责任,也是所有创作者和普通网民都必须直面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