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周坤
秋意渐浓,周末下午,在滁州市琅琊区西涧湖畔的草坪上,一场“田园潮玩节”正热闹上演。年轻人身着汉服、手持文创饮品穿行于林下水世界与复古城垣之间,远处民谣歌声随风飘荡,近处孩童在研学工坊前体验传统手作。
几乎同一时间,城区东北角的遵阳街,正在悄然“换装”。老建筑外立面粉刷一新,院落深处传来主理人与设计师的讨论声。一家餐酒吧试营业首日即满座,隔壁的茶空间正筹备一场青年艺术展。这条曾经沉寂的老街,正被赋予“城市生活方式理想地”的新使命。

俯瞰琅琊区西西涧。人民网 郭昊摄
一条街、一个村,折射出琅琊区文旅融合的新逻辑。
“文旅不是简单地把游客‘引进来’,而是让文化‘活起来’,让人‘留下来’。”琅琊区文旅局副局长杜红梅说。
西西涧的崛起,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这个源自唐朝诗人韦应物古诗《滁州西涧》的文化之地,从春天的“古城行走”,到“五一”音乐节、国庆“田园潮玩节”,三个月十余场活动,线上线下营业额突破百万。项目运营团队以“本土文化+创新内容”为引擎,将乡村场景变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产品。
“我们不做‘一次性’景点,而是打造‘可反复打卡’的微度假目的地。”项目负责人介绍,民宿、露营、研学、市集等多业态联动,让游客从“看一看”变为“住下来”“玩起来”。
而在老城区的遵阳街,更新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内容与灵魂。街区将自己定位为“历史文化街区+院落文化街区+主理人故事街区”三重复合体,让“人”成为运营核心,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经营者、创作者。
同时,通过“老字号复兴计划”“酒吧微醺巷”等IP打造,以及“美周一铺”招商短视频、“以商招商”等策略,街区正从“招商”转向“选商”,吸引有态度、有内容的品牌主理人入驻。
“我们要做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商业街,而是能讲述滁州故事的文化聚场。”街区运营团队企划经理秦玲玲表示。

俯瞰滁州市琅琊区的遵阳街。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西西涧与遵阳街,一乡一城,看似不同路径,实则共享同一套发展逻辑:以文化为根、以内容为脉、以体验为王。
杜红梅表示,在琅琊区“多元投入兴百业,工农文旅融合互促”的整体战略中,这两个项目成为关键落子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投入,形成“文旅+”生态圈。
西西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实现“景区带村、旅游富民”;遵阳街则通过老城更新,激活闲置资产,吸引青年返乡创业,重塑城市文化自信。
“我们不只是建几个景点,而是构建一个‘有风景、有文化、有温度’的文旅生态系统。”杜红梅说。
面对成绩,琅琊区保持清醒。流量来了,如何转化为留量?热度高了,如何沉淀为品牌?这是西西涧与遵阳街共同面对的课题。
杜红梅称,下一步,西西涧将推动活动品牌化、文化IP化,充分挖掘“西涧”文化,不断深化“民宿+露营+艺术+集市”业态融合。秦玲玲表示,遵阳街则将通过亮化工程、美陈更新、异业合作,持续提升街区调性与内容厚度。
“文旅融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琅琊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通过文旅振兴,带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传承,让琅琊不仅成为游客向往的目的地,更是居民自豪的家乡。”
从西西涧的田园潮玩,到遵阳街的院落新生,琅琊区正用实践回答一个问题:一座城市如何让山水与老街对话,让传统与当代共鸣,让游客与居民共融?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片草坪上的歌声里,那条老街转角的故事中,那群青年主理人的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