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决策为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今年以来更是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一战略方向与全球科技领军企业和工业巨擘的前沿布局不谋而合,形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双向奔赴”。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其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持续吸引着外资加码布局中国人工智能领域。
本期《对话》节目特邀全球工业人工智能的先驱、百年工业巨头,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共同展开一场高水平对话,共同探讨“AI+工业”如何以新的逻辑重塑未来全球工业的格局,进而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他们是:
博乐仁(Roland Busch)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
王 坚 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
展望“AI+工业”未来图景
“我们所有对制造的想法都会改变”
谈及“AI+工业”的未来场景,博乐仁表示:“无论是开展哪一类制造业生产,在最起始阶段都存在一个基础性流程。现在这个流程的复杂度非常高,但在未来,这类工厂甚至可以实现‘关灯运行’。因为你只需要把新零部件的设计方案输入系统,设备就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完成程序编写,进而生产出你需要的零部件。即便面对小批量生产需求,也能灵活切换生产方案。这是未来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他也分享,自己一直在鼓励和推动团队尝试一项挑战,让人工智能根据客户提出的技术规格,完整设计出一列火车。“目前我还不确定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人工智能模型会生成这列火车的第一版设计方案,而且这个方案与我们最终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非常接近。”
王坚也赞同这样颠覆性的转变:“从客户的角度来畅想,有了AI以后一定会出现我们从来没有想象到过的产品。为什么当年AlphaGo能够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是因为它下出来的是人类从来没有下过的棋。另外,人工智能会帮我们节省能源、节省材料、节省加工时间。所以我们所有对制造的想法都会改变。”
从中国市场到中国团队
“实在令人振奋”
2024年,西门子集团全球营收约6000亿元人民币。博乐仁表示,14%到15%的营收来自中国。“我们在中国市场拥有非常稳固的根基,业务范围不仅涵盖制造业,还包括工程领域与研发领域,并覆盖了所有相关行业。”
“中国在自主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无论是推进速度还是发展深度,都在不断积聚势头,进步之快、程度之深,着实令人惊叹!”他说,“中国还拥有海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正逐步实现可利用化。”博乐仁称,西门子正在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也正持续强化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最近,我们启动了一系列本土化产品的研发项目,而中国团队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以创纪录的速度推出或改良了16条产品线。这实在令人振奋。可见,中国拥有巨大的创新活力。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
王坚也补充,中国特别是年轻人,对新技术往往充满热爱与好奇,愿意尝试新东西。即使中间可能有很多失败,但是大家的接受度比较高。另外,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也很完整。
“人工智能+”时代
未来5年最有价值的是工业AI
王坚表示,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成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的工业基础模型,只有大语言模型”。“如果这个技术不突破,其实AI很快就会走到死胡同,在今天的语言模型上自己修修补补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但这个工业基础模型,我觉得至少未来五到十年,还是很有奔头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相对成熟。”
而关于企业如何一步步拥抱人工智能,博乐仁分享了西门子的经验:“第一点,从较低的自动化水平逐步向更高水平推进。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平台本质上是在打基础,无法立即带来回报。一旦平台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再部署人工智能等技术,就能感受到它的价值了。”他总结,这是一个需要逐步推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尤其还需要人才支持。
博乐仁预测,未来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它。因为人工智能会深度融入并嵌入到所用的各类应用程序中。各种智能体也将形成一个智能体网络,相互协作,彼此分配任务,完成所有它们理应承担的任务。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