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大师孟德芝讲解作品。
当下的非遗传播,已从展品静态陈列转向破圈新玩法,融入新生代生活:AI绘画赋能绣稿设计,二次元游戏拓展传播场景,国际品牌联名赋予非遗纹样新表达。这些多元跨界创新的背后,是传承者对“坚守匠心、拥抱创新”的深度探索。10月19日,“湾厦1012·非遗沙龙”第三期“非遗遇上AI·蜀绣的跨界新途”在深圳市湾厦艺术中心多功能厅顺利举行,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担任嘉宾。
孟德芝结合40年的蜀绣从业经历与现场展出的十余件刺绣珍品,从三星堆千年渊源到现代跨界新篇,回顾蜀绣发展脉络,着重分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秋色高原》的创作故事,揭秘多元品牌跨界联名背后的创新故事。
《螳螂捕蝉》一面是“螳螂捕蝉”
另一面暗藏“黄雀在后”
“湾厦1012·非遗沙龙”由湾厦1012与百师园集团联合主办,结合工匠精神与在地化理念,探索“非遗传承+空间赋能+潮流破圈”的独特路径,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年轻新势能,让非遗打破传统展示边界,走进当代生活场景。此前已经聚焦苏绣与湘绣两大名绣,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邬建美担任嘉宾,分别带来专利针法“滴滴绣”的演示,以及湘绣出海传播的故事。
沙龙第三期聚焦蜀绣,深度解析非遗跨界的传播新途径,特别设置技艺演示环节。来自孟德芝任教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刺绣与设计”专业的优秀学生杨露登台,通过《百子图》演示蜀绣代表性针法“锦纹针”。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以明丽清秀的色彩、精湛细腻的针法自成风格,其“平齐光亮、车拧到家”的技法精髓,在现场展出的双面三异绣《螳螂捕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层薄薄的绣布,一面呈现“螳螂捕蝉”,另一面暗藏“黄雀在后”,图案与色彩全然不同却互不破坏,展现蜀绣精妙技法的同时,蕴育着对成语的活化与应用创新。
沙龙现场,孟德芝分享了自己与蜀绣的“三代情缘”:外婆是绣嫁妆的民间艺人,母亲深耕蜀绣厂,而自己因高考志愿填报偏差,接棒进入蜀绣行业,从绣制单面绣《茶花》获一等奖,到1981年参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芙蓉鲤鱼》的绣制,再到2012年领衔34名绣工,在3个多月内完成7.5米×3.4米的《秋色高原》,每一步都是“以针为笔,以丝为墨”的坚守。
2005年蜀绣厂改制后,孟德芝以10平方米出租屋为起点,从1名学生教起,最终在成都文殊坊闯出一条新路。如今,她培养的学生中已有7名省级、8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将AI技术应用到蜀绣纹样设计
与游戏IP合作推出联名皮肤
孟德芝积极推动蜀绣融入现代生活,将AI技术应用到蜀绣纹样设计,催生出爆款IP《蒙眼熊猫》系列文创。目前该IP已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名达成长期合作,除蜀绣摆件,还衍生了真皮手机壳、杯垫等,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非遗潮品”。
除了科技助力,孟德芝同样注重与知名品牌的协作共振,落地了丰富多元的跨界合作。例如,与国际奢侈品品牌宝格丽合作羽毛绣扇,以刺绣还原珠宝质感;携手《大话西游》《以闪亮之名》等游戏IP推出联名皮肤,通过游戏推广非遗传统;还与科技企业小米合作“1亿像素拍蜀绣”计划,透过高清摄像赏析绣品细节。孟德芝表示:“过去我们为品牌加工,现在是IP授权,一个纹样就能创造市场价值,这是提升传统文化价值的新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