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的竞争头一次以真金白银实战的形式展示给所有人,结果出乎意料。
此前在学术基准测试表现优异的国外大模型,如OpenAI的GPT-5、谷歌的Gemini,在投资实战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反倒是中国AI一路领跑。
截至2025年10月23日,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nof1.ai 发起的AI实盘投资大赛“Alpha Arena”已进行至第六天,比赛以加密货币市场为战场,六大AI模型使用1万美元真实资金进行全自动交易。
“参赛选手”包括阿里巴巴的 Qwen3-Max、深度求索的DeepSeek V3.1 Chat、Anthropic的Claude 4.5 Sonnet、谷歌的Gemini 2.5 Pro、OpenAI的GPT-5以及xAI的Grok 4。
目前,战况分化明显。阿里千问Qwen凭借出色的策略和实操,超越此前的冠军DeepSeek,首夺第一。而唯二仍保持正收益的大模型均为国产大模型,Grok 4、Claude 4.5 Sonnet、Gemini 2.5 Pro和GPT-5等四大海外模型,均呈现亏损状态。
这轮Alpha Arena大赛,Qwen3-Max的登顶,说明国产AI在策略执行上已经很能打,预示着中国AI正在重新定义全球的场景应用格局。
Qwen登顶背后:深耕产业需求,中国AI遥遥领先
中国的AI走出了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路。阿里、深度求索等企业在产业需求的土壤里一步步长出来,更强的实战能力在这次 Alpha Arena 实盘交易大赛中得到了实打实的验证。
这次比赛里,阿里的 Qwen3-Max 和深度求索的 DeepSeek 成了唯二保持正收益的模型;反倒是 GPT-5、Grok 4 这些美国明星选手,在加密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中全都“翻了车”。
更有意思的是,Qwen3-Max能登顶,并不是靠算力堆砌或高杠杆博弈,而是靠着对“夏普比率”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最优平衡。公开数据显示,Qwen3的总交易次数有8次,比平均水平略高,说明模型操作积极但不盲动;收益曲线稳步向上,最大回撤也控制得不错。
换句话说,Qwen3-Max赢在了“懂专业”,而这种能把金融常识和AI决策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其实是中国AI在垂直场景里多年打磨、不断试错换来的经验积累。
生成式AI正加速渗透中国企业级市场。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的《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模型调⽤全景研究,2025》报告,在企业级大模型市场,阿里通义份额第一。
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广泛落地应用,让大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当海外大模型还在琢磨如何让对话更自然时,Qwen已经在学习实体经济的真实规律,即那些更复杂、更“非线性”的市场逻辑。
从通用到应用,中国AI大道越走越宽
用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AI的崛起,本质是创新生态的崛起。
相比美国AI强调的算力芯片,中国AI对“以应用促技术、以技术反哺产业”的重视度更高。现在,Qwen在实盘交易这种高难度场景里拿下第一,正好验证了这条中国路径的可行性,也证明了它的竞争力。
短期来看,Qwen的夺冠大概率会带动资本加速向中国AI龙头聚集。但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应用反哺技术的路径,一旦跑通,可能会让中国在AI商业化的竞赛中率先形成自己的正向闭环。
阿里集团CEO吴泳铭之前将“AI+云”定义为阿里的新增长引擎。从现在的表现来看,这个引擎的动力显然比市场预期更猛。阿里在AI+云、AI硬件(比如夸克AI眼镜)以及垂直行业应用等多条战线上同步发力,互相反哺,有望重塑全球AI产业的话语权。
未来十年,是全球化的AI产业之战。而中国科技巨头能把技术深度嵌入产业毛细血管,已经逐渐从大模型层面的“追赶”到“并跑”,转向应用与生态层面的“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