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打开财经新闻还是刷朋友圈,AI这俩字都快把眼睛看花了。一会儿是某大模型又能写剧本又能做设计,一会儿是甲骨文这类公司靠着AI概念股价大涨,身边不少朋友都来问我,帮主,做了20年财经记者又搞中长线投资,你说这AI到底是能穿越周期的真叙事,还是转眼就破的泡沫?
其实这问题不用急着下结论,咱们得拆开了看。先说说为啥大家都觉得AI是个大机会,这可不是空喊口号。就拿中国来说,2024年AI论文发表量都超过美英欧总和了,专利申请量更是其他几个国家加起来的十几倍,人才队伍也比美国多出近两倍,这些硬实力摆在这里,说明技术确实在往前跑。而且不只是实验室里热闹,产业端已经有实打实的落地了,比如用AI搞药物筛选,以前要18个月现在21天就搞定,电力调度用了AI每年能省几千万度电,连顺丰都搞了物流决策大模型帮着解决缺货问题,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创造价值的事儿。从市场规模看,2024年全球AI市场都1300多亿美元了,预计几年后能涨到6000多亿,这盘子确实在变大。
但要说完全没有泡沫的影子,那也不客观。毕竟资本向来喜欢追热点,现在有些AI公司明明还没找到赚钱的门道,估值却炒得老高。甲骨文的市盈率都到48倍了,比同行高出一大截,还有报告说未来几年AI行业可能面临8000亿美元的收入缺口,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算力成本,盈利模式却还模糊不清。这让我想起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也是只要沾个“.com”标签就被疯抢,最后崩盘时只剩下亚马逊、谷歌这些真有核心能力的公司。现在也有不少初创企业跟风做AI,可产品要么是重复造轮子,要么就是些只能炫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杂耍型创新”,这可不就是泡沫的苗头嘛。
不过把现在的AI直接等同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也有点太武断。我翻了下数据,现在美股AI龙头比如英伟达的估值也就30多倍,远没到互联网泡沫时那些公司上百倍的夸张程度,而且现在很多科技巨头的股价是和盈利同步涨的,不像当年纯粹靠概念驱动。更关键的是,AI的基础设施已经比当年的互联网扎实多了,阿里云、华为云这些玩家已经把AI云服务铺到了各行各业,2025年中国AI云市场都能到518亿了,这可是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没见过的成熟度。
站在中长线投资者的角度,我觉得AI现在是“叙事里藏着泡沫,泡沫下有真机会”。真正的风险不是AI技术本身不行,而是被资本催出来的非理性炒作。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活下来的不是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公司,而是亚马逊这样踏踏实实做物流、谷歌这样重构信息检索的企业。现在的AI领域也一样,那些光靠概念炒作、没解决实际需求的公司,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但像英伟达这样掌握算力核心、中国移动这样把AI用到客服和网络运维里的企业,大概率能穿越周期。
所以不用纠结于“是叙事还是泡沫”这种非黑即白的问题。与其猜风口什么时候停,不如沉下心看清楚,这家公司的AI技术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能不能持续赚钱,这才是中长线投资最该抓的核心。毕竟不管概念多火,最后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永远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