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晶
当前,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高质量、便捷化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传统健康管理模式却面临诸多困境,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AI)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拥有巨大潜力,建议利用AI赋能健康管理,高效助力慢病的对因防治。
——编者
AI健康助手,让健康管理触达每一个生活角落
2025年的一个清晨,上海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的李建国老人像往常一样起床。他刚迈出两步,突然感到天旋地转,身体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就在他意识模糊的瞬间,床头的AI健康伴侣“小安”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红色警示灯在天花板上闪烁。这台由华为云与美年健康联合研发的设备,通过毫米波雷达监测到老人摔倒时的加速度变化,在0.3秒内触发紧急响应程序。30秒后,社区医院的值班医生收到警报,同步调取老人的实时健康数据:血压220/130mmHg,心率145次/分钟,血氧饱和度降至85%。AI系统自动生成急救方案,通过5G网络传输至120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社区医院的AI急救调度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救护车,同时向老人家属发送定位信息。12分钟后,李建国被送达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时距离发病仅15分钟。神经介入科医生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在3分钟内完成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得益于早期预警和精准治疗,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近年来公众对高质量、便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李建国老人的案例,正是中国AI健康管理体系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2025年全国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缩短至18分钟,较2020年下降67%,这背后是AI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深度渗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加快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多场景应用。当前社会,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高质量、便捷化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的成熟,革命性解决方案正破局而来。AI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将通过效率跃升、普惠可及、成本重构三大核心价值,为构建全球领先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创造战略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表示,AI健康助手可以嵌入社区、职场、家庭、个人生活,构建全场景服务模式,高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上海“AI健康社区”试点表明,居民体检参与率从32%提升至78%,体现了AI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可及性的巨大潜力。
双轮驱动下的健康转型,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范式重构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35岁的程序员张明有了新的选择。他佩戴的智能手表,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血压和心率。当连续3次检测发现血压超过140/90mmHg时,手表震动提醒他休息,并同步向AI健康管理平台发送数据。平台自动分析数据后,推送个性化的运动和饮食方案:“建议下午3点进行15分钟快走,晚餐减少钠盐摄入。”张明的医保个人账户与AI平台绑定。当他的健康积分达到1000分时,可以兑换免费的中医体质辨识服务。通过AI中医智能镜,系统分析他的面色、舌苔和脉象,推荐了枸杞菊花茶和太极拳练习。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张明的血压在3个月内从160/100mmHg降至130/85mmHg。
姚树坤表示:“当技术突破与政策创新相遇,慢性病防治正在经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范式革命。”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41.3%;糖尿病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我国近一半成年人血糖异常!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60岁以上人群中一种以上慢病患病率为75%,高血压58.3%,糖尿病19.4%,43%有多病共存。”姚树坤直言,这些疾病如同交织的藤蔓,共同缠绕着国民健康的根基。他指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享着相同的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环境污染、精神压力。这些因素如同“健康杀手”,在人体内埋下定时炸弹。比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久坐不动则加剧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
“唯一解决之道就是抓好全面健康管理,防治融合,共筑全民健康保障新体系。”在姚树坤看来,避免危险因素就可有效预防,去除危险因素就可使多种共患病同时长期缓解,即恢复健康,不需服药。去除危险因素是这些慢病的对因防治,而对因防治是最理想、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防治策略,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实现。AI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可重构全生命周期,利于形成“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健康服务新模式。从微型化、可穿戴、多参数生命指标的监测、传输,到膳食、运动、心理调适的智能化全天候警示与及时性针对性指导和行为矫正;同时AI健康管理可将个体健康信息转化为持续优化的健康大数据模型,不仅提升健康管理的质量、效率与可及性,更创造全民参与的主动健康模式,这种刚需场景的突破将反向推动智能化传感、识别、处理等底层技术及算法逻辑的进化,形成AI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闭环,为中国在全球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赢得领先地位,并为增强国家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五维施策路径,构建AI驱动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如何破解当前健康管理体系面临的慢性病防治失效、老龄化应对乏力、服务效率低下、数据安全风险、多方协同不足等核心痛点,姚树坤提出以AI技术为核心突破点,构建“全人群、全周期、全要素”的智能健康管理体系,建议从战略规划、生态共建、试点推广、安全监管、创新驱动五个维度破解“防—治—管”脱节的难题。
将AI健康管理纳入国家战略,构建政策护航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为全面推广AI健康管理提供顶层政策支撑。
多方协同,打造“政—医—企—社”共生生态,激活全要素资源,整合微型化、可穿戴、多生理参数监测仪器和全方位生活方式监测与指导的软硬件系统。通过构建结构化、格式化、定量化数据平台,研发高质量、高效能、适用性强、低成本AI健康管理平台,并不断迭代升级AI健康管理系统,共同推动AI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试点先行,以场景化验证完善模式,实现从“局部突破”到“全国辐射”。采取“梯度试点、分类推进”策略,组织有工作基础的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AI全民健康管理”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全国推广应用。
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将AI健康管理纳入“新基建”范畴,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储备”的创新生态链,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为AI健康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安全监管,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建立“技术加密﹢制度监管”双重屏障,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筑牢数据安全与伦理防线,确保AI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
从李建国老人的急救到张明的慢病管理,AI正在重塑中国的健康图景。这场革命的核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理念的转变——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塑造,从个体管理转向生态构建。“当AI成为健康守门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的长度,更是生活的质量。”姚树坤表示,在这个AI与健康深度融合的时代,中国正在用科技与制度的双重创新,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