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为了博人眼球吧,现在的网络上,很多博主网红都喜欢“没苦硬吃”,尤其有一段时间,他们格外喜欢把到西藏新疆摩旅、骑行或者徒步,表现得格外艰辛,甚至还带点“妖魔化”的趋势。而以我这趟亲身体验下来,对这种现象就更加反感了!其实但凡自己注意点个人防护和卫生,根本不可能在出发前白白净净,到了边疆就突然变得蓬头垢面,哪怕人会瘦一点黑一点,也绝没他们展现出来的那么夸张。
以我这天跑的“叶孜线”日喀则段为例,虽然在几百公里中有一段曾出现比较密集的地缝和坑坑洼洼(有大量的填补痕迹),但因为海拔都在4800米左右小有起伏,加之国道没什么行人和车辆,所以给人的真实感觉是路况比沪聂线(即318)要好很多(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太好跑了”的印象,才让我心态发飘,后面碰到一串炮弹坑都懒得避让,才造成前面分享过的扎胎经历)。
单人单骑摩旅,好处是一看到自己心仪的风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靠边停车。在距离日喀则萨嘎县玛奇村5公里处,我邂逅了这片四面环山的湿地,一条蜿蜒曲折的涓涓细流贯穿其间,画面不仅秀美,似乎还带点诡异。
之所以称之“诡异”,是因为这一片湿地看上去挺平整,里面的溪流弯弯曲曲本来再正常不过,但在浓密的水草深处,却好像是碰到了障碍物似的突然折返,然后又连绵转几个弯,继续往前流动。而用肉眼和航拍镜头观察良久,也找不到这种“自然奇观”的成因。
可惜这天小雨不停,所以在这里航拍的时候也没敢飞太远,国道两边的山体颜色非常丰富,除橙色、黄色、褐色、白色外,偶尔还能看到成片或者星星点点的青草和砂石相互纠缠的场景,或许明后年再来,这里的荒芜都会被绿意盎然代替了吧。
因为当时没在附近看到雪山(积雪都融化了),就好奇地稍微追溯了一下源头。原来湿地里的溪流无名,仅是4公里开外“折规藏布”在转角处开小差,分出的一条支流而已。稍作了解,折规藏布主要流经西藏萨嘎县至仲巴县区域,沿岸自然景观以雪山、荒漠化地貌为主,部分区域可观察到雅鲁藏布江干流与折规藏布交汇的景色。
个人很喜欢这种路边的风景,虽然它们大多没有名字,却拥有天然的无需打磨的绝美姿色。可能也正是它们略显贫瘠和荒凉的环境,大大提高了投资成本,这里才没有被现实的开发商们盯上吧。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不知道诸位在自驾游或者摩旅经过这里时,会为之停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