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 | 中欧商业评论 中欧商业在线
正如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从纺织业扩散到交通运输,信息化时代PC从办公室走向家庭,当前AI技术正从互联网行业向金融、医疗、医药、制造业、农业、教育等传统领域渗透,这种跨部门扩散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可以预见,生成式AI引发的生产函数重构不仅带来短期效率提升,更将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催生新的产业生态,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驱动的持续增长新时代。
新技术对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指数级的作用:
AI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变革也同样是指数的形式,我们可以用XAI来描述AI带来的变革,其中底数X指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的战略选择、组织能力和人才匹配,即(X=战略选择×组织能力×人才匹配)。
由指数的形式不难得出:
当X<1时,XAI会趋近于0,令企业走向消亡,即能力不足的企业无法适应AI时代。
当X=1时,XAI等于1,企业没有增长,AI时代平庸的企业没有意义。
只有当X>1时,XAI才能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在AI时代,不仅考验企业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还考验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具有良好管理基础,对AI认知清晰的企业,主动拥抱AI的企业,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
01
战略选择:
商业模式变革的
三大路径
当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商业底层逻辑,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构。AI驱动的商业模式变革存在叠加、局部重构、创构三重路径,而企业能否抓住窗口期,取决于对技术与战略的融合深度。
资料来源:魏炜 马勇斌 王子阳 张鹏程:AI 原生应用爆发前夜,未来商业模式创新方向何在
叠加:效率优化的“AI+”
在现有业务流程中嵌入AI模块,是企业最易落地的转型路径。例如,保险公司通过AI核保系统提升风险评估效率,教育机构用AI口语陪练降低人工成本。这种“+AI ”模式虽能带来局部增益,但本质仍是传统逻辑的延伸——如同给马车装引擎,无法突破原有框架的天花板。
核心痛点:当所有竞争者都在叠加AI时,技术红利迅速均质化,企业陷入“效率陷阱”。
局部重构:从工具到主角的跃迁
更高阶的变革是以AI为核心重构特定场景。苹果对Siri的生成式AI升级、某电视平台用智能体替代海报设计流程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体验重塑者。
以电视平台为例,传统海报设计需运营、设计、审核三部门协作,耗时数日;引入AI智能体后,系统自动完成图像分析、合成、推荐,任务周期压缩至小时级。人类角色从执行者转为“知识贡献者”,流程效率与个性化能力同步跃升。
关键突破:局部重构需打破部门壁垒,将AI植入价值创造的核心节点。
创构:系统性颠覆的“AI原生”
最革命性的变革来自创构型模式 ——以生成式AI为底座,构建跨应用生态。如端到端智能座舱系统整合语音交互、场景预判、动态服务推送,形成闭环体验;又如Midjourney通过“提示词即生产力”重构数字艺术产业链。
蒸汽机的价值不在于机器本身,而在于催生工厂制;互联网的颠覆性源于电商对零售的重构。同样,AI创构的本质是通过“算法—数据—场景”的反馈闭环,创造自我进化的商业系统。
02
组织进化:
将隐性知识
编码为组织能力
如果说战略层面的AI转型关乎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竞争力,那么组织层面的进化则决定了这一战略能否真正落地并持续释放价值。
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正在打破传统基于人力分工的协作模式,推动企业从“人机配合”迈向“智能体协同”的新阶段。组织不再仅仅是人的集合,而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组织演进的三重图谱,揭示了从个人赋能到系统协同的底层逻辑。
第一重演进:打破“个人提效≠组织提效”的悖论
ChatGPT等通用AI工具普及后,员工效率显著提升,但组织整体效能却未同步增长。根源在于,传统协作机制稀释了AI价值。
一个典型场景:财务分析师用AI将数据处理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却仍需等待其他部门数据、参与冗余会议、遵循低效审批流程。效率提升被困在“系统性低效”的牢笼中。
破局关键:将AI从个人工具升级为流程重构引擎,而非局部加速器。
第二重演进:单智能体深化——专家经验的规模化复制
OpenAI GPTs、钉钉智能助手等平台的兴起,标志着AI从通用工具转向组织专属智能体。某律师事务所的“合同风险评估智能体”将资深律师20年经验编码为算法模型,使初级法务具备专家级判断力;代码助手从补全工具升级为需求分析伙伴。
这种专业化深化的组织学意义在于,它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组织化共享。当一个企业建立了“合同风险评估智能体”后,无论是法务部的新员工还是业务部门的非专业人士,都可以获得接近专业律师水平的合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共享打破了传统组织中知识孤岛的限制,为组织变革奠定了基础。知识孤岛被打破,能力共享实现“一人经验,全员复用”。
此时,四个关键问题开始凸显:传统工作流程应该如何重塑?人机协作的最优模式是什么?组织结构需要怎样的调整?对人才能力有哪些新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出现,预示着AI应用即将进入第三重演进阶段。
第三重演进:多智能体协同——液态组织的诞生
第三阶段代表了AI技术与组织系统的深度融合。Cursor、GPTswarm、AutoGen等国际平台,以及字节跳动的扣子(Coze)、钉钉智能助手、腾讯企微助手、百度智能云千帆等国内多智能体平台的兴起,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AI不再是组织流程的外挂工具,而是组织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钉钉案例:HR招聘助手、财务报销审核助手、项目管理助手协同完成新项目审批流程,智能体间自主交互,人类仅需设定目标与验收结果。
未来图景:组织从“人+流程”变为“目标+智能体”,出现“一人一部门”的极简形态,管理者转型为“目标架构师”,智能体成为执行引擎。
这种变革的本质在于,组织从基于人力分工的协作模式,转向基于智能体协同的新型运作机制。在这种新模式下,人类专家的角色从直接执行者转变为智能体的设计者、训练者和监督者,而智能体则承担了大量标准化、规则化的执行工作。
构建智能体的内核:将隐性知识编码为组织能力
如今智能体正在融入企业管理的流程。
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是通用的AI工具,而是融合了具体方法论的专业化AI应用。这种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工作经验和判断逻辑与AI的计算能力进行系统性整合,创造出能够复制专家能力的智能化系统。
以某律师事务所开发的“合同风险评估智能体”为例:这个智能体不仅仅是一个AI阅读合同的工具,而是将资深律师20年的合同审查经验进行了系统化编码。律师的经验包括:识别哪些条款容易产生争议、哪些表述存在法律风险、不同行业合同的特殊关注点、风险等级的判断标准等。通过知识编码化过程,这些经验被转化为结构化的判断框架:条款风险分类体系、风险权重评估模型、行业特殊条款库、风险等级评分算法等。AI系统学习了这套方法论后,就能够像资深律师一样进行合同风险评估,甚至在某些标准化场景下超越人类专家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知识编码化和智能体构建,组织可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和能力传承机制。每个专家的知识贡献都能够被转化为组织级的AI能力,每个AI应用的优化都能够提升整体的智能水平。
这种模式的革命性意义在于:组织的智能水平不再受限于个人专家的数量和能力边界,而是可以通过AI系统实现专家能力的规模化复制和组合式创新。一个拥有完善智能体体系的组织,其整体能力可以远超过组织内任何单个专家的能力上限。
03
人才重构:
π型人才
与AI驾驭力的崛起
AI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新定义人才的价值和竞争力模式。传统工业时代的人才价值主要体现在“想法+执行”的组合能力上,其中执行能力往往占据更大的权重。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好的想法,更要能够高效、准确地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成果。
然而,AI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一价值结构。随着AI技术的发展,方向、创意与想法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未来社会中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智能体时代,最有价值的能力组合是“方法论+AI”,即能够将个人的思考框架、判断逻辑转化为AI可以学习和执行的系统性方法。
基于对AI技术发展趋势和组织变革需求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AI时代人才的三维能力模型,这一模型为未来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三维能力模型:认知基座×AI技能×知识工具化
颠覆性认知 :未来竞争力=人类认知能力×(AI技能)²。AI工具掌握程度,决定人才价值的指数级差异。
AI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人才结构从专业化分工向综合性整合转变,其中最显著的趋势是从传统的T型人才向π型人才的演进。
在工业时代,组织追求的是T型人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度的专业技能(竖),同时在其他领域有一定的广度了解(横)。这种人才模式与当时基于分工的组织结构相匹配,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组织协调实现整体效率。然而,这种模式在AI时代面临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技能边界的模糊化:AI工具降低了很多专业技能的门槛,原本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现在可以通过AI辅助快速获得。
其次,跨领域整合的需求增加:复杂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单一专业的深度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实挑战。
最后,变化速度的加快:技术和市场变化的速度加快,过度专业化可能导致技能过时的风险增加。
而π型人才模式具有两个或多个专业领域的深度能力(两竖),以及跨领域的综合整合能力(横梁)。使其在AI时代具有明显优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技术革命阶段。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技术、经济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推动AI真正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动力。
AI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或行业,而是需要一个多层次、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来支撑其规模化落地。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方角色各司其职,共同推动AI从技术创新走向商业价值的释放。
要实现AI的全面落地,仅仅依靠技术进步或个别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全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共识:AI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技术演进,而是一场涉及政策支持、资本引导、人才培养、伦理治理等多维度协同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鼓励产学研融合;资本应更加关注长期价值投资,而非短期套利;企业则需构建开放协作的文化,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唯有当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要素在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中实现有机融合,AI才能真正释放其巨大的潜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未来已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这场智能时代的全面变革。